《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1200字
读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之后,一直想写点什么与众不同的,但是也一直无法动笔,直到前天读完《查令十字街84号》,就写写放诞不羁的克兰对经典的尊重吧:
经典
说起来经典,我就想起来毛姆笔下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一个放荡不羁,出口伤人,反驳起人来不留情面,常常干出惊世骇俗举动的怪异天才画家,然而就这样一个人,却从来没有对古代伟大的画家口出狂言,并且对他们评价甚高。
当时读到的时候还不太懂,但是到最后看到斯特里克兰德惊人的成就时,才明白他对经典的这种尊重。
刚刚读完海莲 汉芙的《查令十字街84号》,读完之后感动不已,没有做任何批注。这对于我这种读书时候恨不得在上面画上一幅画的人来说,实在难得。
我想,我确实,无法动笔,因为这是海莲与一群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真实交流,不是虚构,不是想象,是真实的艺术生活,因此我不愿意动笔去破坏这份完美无暇。当然,我相信不同的人能从这本书里应该能读出来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妹妹。
经典是什么?经典或许就是这样,是跨越时间的长河后依然能够散发出迷人的光辉;是可以局部地、甚至更大跨度地击败时间;是给每个人内心不同的共鸣;至少目前我们可以将是否能通过时间的检验作为一条判断标准。
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我就不罗嗦了。(如果你不会去读这本书,我觉得你也不会因为我的这篇文章就去读经典的)
刚刚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国文坛上的两位大师先后陨落,陈忠实、杨绛。在大师逝世的那天,朋友圈铺天盖地的刷屏。我们靠着重读《白鹿原》宣言、杨绛百岁感言,“最才的女,最美的妻”的回忆来满足我们对大师的致敬之心。
我们今天不探讨这些语言中有多少是拼凑的,假托的,又有多少人将自己的重读计划落到实处?但看无数人的转载,足以能够说明经典的稀缺,证明我们对经典的致敬。
其实话到深处,对于经典的追求其实是数千年发展的人类社会所塑造的人原始梦想。我们大多数人的心里都有个文艺的灵魂,只不过有的是明骚,有的是暗骚而已?
无论农村爷爷奶奶们闲来无事时哼唱几句小曲(你以为那不是经典,它们的历史可要远远长于当代的文学);还是城市广场上大妈们踏着万年神曲跳的广场舞,再到网络游戏中各种人物的设定,模范三国或者西游记的游戏语言(要不怎么会这么吸引接受多年语文教育的我们?);再到跑龙套的星爷也坚持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著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当然,你读不读经典,跟我没有两便士关系。我做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叔叔,一直忘不了一块钱可以买一斤肉的日子。
咳咳,说下哦,文章原创,转载后台跟我联系~~
各位大哥大姐,弟弟妹妹们,看果果我写的这么辛苦,觉的写的还凑合的就关注一下,点击右上角分享一下。果果给你们点赞哦。
输入“锅锅煮故事” ,关注后跟我联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