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_3500字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3500字

注:很多事情没有结论,然而我们总是得有立场(自己的看法),立场先于结论,造就了我们在一系列问题上的普遍分歧。这个时候本应是搁置争议,让实践来说话,可由谁来掌握实践的主动权又进一步激化了对于没有结论事情的分歧,使其进一步演化为分裂。这是作为井底之蛙而存在于世的人类无法避免的固有现象,对于这种分歧乃至分裂,总会在一定出路得到解决,或者互相宽容,或者暴力强制,一元与多元的不断变易,贯穿于整部人类的历史。

人们为了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拥护自己的派别,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但不管是什么,这种阵营划分肯定不是个人科学推理的结果。根据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1976年的论文“Agreeing to Disagree”说,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插图],争论的结果必然是这两人达成一致。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认知科学家梅西埃(Hugo Mercier)和斯珀伯(Dan Sperber)2011年的一篇论文,“Why do humans reason? [插图]”,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

所有科学家有一个共同优点:他允许你改变他的想法。为什么?因为科学家是真理追求者。实际上,搞科研的一大乐趣就是被别人改变想法!

2010年的一期《经济学人》报道[插图]的这个实验有所不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跑到中国的一个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拿中国工人做了一次实验。

工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成了受试者。在一周开始的时候,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们能完成本周的生产任务,将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些工人则被告知,本周你们有80元奖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产任务,就会失去这笔奖金。

不都是完成任务多拿80元钱吗?但是有区别。在第二组工人看来,80元钱已经是自己的了,关键词是“失去”。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插图]。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实验结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组工人完成任务的情况更好。我不知道这个实验在学术上有什么新意[插图],也许工厂获得的教训应该是全面提高员工工资,一旦员工完不成任务就扣钱。

我们可以先体会一下这个实验。完全相同的条件,只不过换了个说法就能让人更拼命地干活,这些工人难道像“朝三暮四”成语典故中的猴子一样笨吗?而事实是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换一帮大学教授来结果也一样。更有甚者有很多实验证明,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

人们怕的不是损失,而是这种负面感情。据2010年的一个研究发现[插图],如果一个人脑中的杏仁核受到损害,他就不会有损失厌恶!这些损失厌恶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对负面感情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正面感情。坏比好重要。负面偏见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如果向你介绍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同时告诉你一条他的优点和一条他的缺点,你更容易用缺点去记住这个人。也许你曾经多次帮一个朋友的忙,他觉得理所当然;一旦你有一次没有帮他,他可能会非常生气,以至于多年以后他可能会忘记你帮过的忙,只记得你曾经拒绝帮他。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调查:假设给杀人犯立功赎罪的机会,让他们去救人,请问你认为一个杀过一个人的杀人犯要救多少人才能弥补他的罪过呢?调查结果显示为25个人!另一个更常见的现象是批评和表扬。比如你写一篇文章,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可能最多也就点下赞,更可能什么都不做。而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读者则更可能采取行动,要发表一番评论,非得告诉你他的意见。这样一来读者的负面偏见很可能会造成博客上更容易出现负面的评论。但文章的作者可能也有负面偏见,表扬的评论他会不在意,而批评的评论他可能很在意,如果是这样的话,结果就不太好看了。

本能归本能,有些人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他们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所以他们不轻易纵容这种情绪。他们看到好的冒险机会敢上,遭遇损失却不放在心上。他们看到好人好事主动夸,听说坏消息却能够保持淡定。朝三暮四的心理学手段对他们没用。这样的聪明人,不会被自己的杏仁核绑架。

中国的教育改革家们一天到晚就想着把强调自控的中式教育改成强调自尊的美式教育,这其实是舍己之长用人之短。亚裔靠的是意志力。有实验发现,中国的小孩从两岁开始就比美国的小孩有更强的自控能力。

练习需要重复,而重复一点不好玩。教育需要全面,而娱乐一定注重好玩的部分。所以娱乐与学习必然是不相容的,如果你是在娱乐,你就不是在学习,你可以用娱乐的手段号召人去学习,但娱乐本身绝不是学习。

世界上有很多比读书重要的事情,在做事和读书之间,做事优先。读书固然能提升思维能力,增加思想内涵,可是如果离开了实践,读再多书顶多也就是纸上谈兵罢了。但是,读书是除了实践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的方法!

有一个数学模型:设想一个每个人凭自己能力争夺资源的世界。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值”,以及一个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那些过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评估值显然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值。在这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是: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份资源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是否“争夺”这个资源。如果你选择争,而恰好没人和你争,那么你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这个资源就是你的了,你在进化的“适应值”就好增加r。

如果你选择争,而有另一个人也选择争,那么你们二人就要产生冲突。冲突的可能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损失适应值c,但那个能力值高的人将会取胜从而获得资源适应值r。也就是说在冲突中获胜的人获取的适应值是r-c,而败者白白损失c。每个人根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和对周围其他人能力的判断(这个判断并不就是其他人实际的能力值)来决定是否争夺。——然后,这个游戏设计成进化模式,那些获得高适应值的人将会获得更大的存活和繁育的机会。研究者进行了几十万次,结果发现只要获取的奖励足够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r/c > 3/2的情况下,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可是假定人数足够大,那么有人与你争的可能还是挺大的,而且那些与你争的人的实际能力值比你高的可能性是很高的,因为除去冒险者,剩下的敢于争夺的人必定能够确认自己的能力足以争夺那个资源,更何况还有其他冒险者会来抢夺这个资源,这个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一个叫运气的东西了,不可否认运气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过,这个理论似乎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的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其实这个风险真的很有去尝试的价值,就是搭讪,因为搭讪几乎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风险,即使失败了,顶多也就是被骂一顿,而且如果你有礼貌的话,这个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大的损失就是浪费了点时间嘛,可是如果成功,那么回报是很大的,自行脑补。虽然说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不过我们可以从尝试的次数上增加成功的次数,只要尝试的次数足够多,不可能没有成功的机会,所以如果真的想脱单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前提依旧是你真的想吗?这个可以套用在很多场景,比如你真的不想挂科吗?我坚信,对于很多事情,当然不是全部,只要你那想要实现的欲望足够强烈,都是可以做到的,对,我坚信这一点!所以,真的“想”脱单的话,就去搭讪吧~

人的技能取决于两种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与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有关,主要由智商决定。长期记忆则是我们通过训练储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你需要用有限的短期记忆去调动自己的长期工作记忆。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你长期记忆越多,水平越高。如何提高我们的长期记忆呢?两个办法:1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训练; 2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想学好微积分就去找本微积分的习题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