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_2900字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2900字

这是一本适合学术精英或者学霸们,或者未来领袖们认真思考与参考的好书。就是对于还在艰苦奋斗的“学霸”或者政治领袖候选人也有参考意义。
它的中心思想就是问:不管做什么,都要与人生的大目的挂钩。因为高分,高体能只有在与一个更高的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人才可以……。它像是鸡汤书吗?绝对不是!本书描述了美国年轻一代精英在进入优秀大学之后,超精英心理及其各种人生游戏。并且这种独特游戏愈演愈烈。而其游戏中的筹码是像GPA、优等生联谊会、富布莱尔奖学金、医学院入学考试、哈佛法学院、高盛等等。这些游戏的筹码不仅仅代表了命运,也代表了人的身份,可能更代表了其价值观。这些筹码也像成了其人和其价值本身?
其中作者简介他耶鲁学生在《潜在可能性的自我矛盾》(The paradox of potential)一文中的一个精彩的观点,即“如同干细胞,在决定成为什么之前,事业的选择是无限的。但是一旦决定了,那么无限就转变成了有限。“ 所以,这就像人应该有梦,但是努力在实践此梦之时,就无所谓梦了。因此,不仅仅选择时空观念中“时间点”显出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问:选择之原则是什么?无论在什么样环境中,如何都可以高情商的持续发展?
例如,前任哈佛学院院长哈里·R.路易斯(Harry R. Lewis)曾经写道:“由于学生们都不愿意去上一门自己没有把握取得优秀成绩的课程,因此大家无法拓展并超越自己已经熟悉的领域。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他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
简言之,以上多少更像是人生中的博弈及为防止人生的“中年危机”。例如,有一人指出,人到中年时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此问题“作”吗?它显然不是虚构,而是现实。因为现在的教育系统培育出了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但却没有教育他们领悟生命的追求,他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或者有所谓“地球村”概念。这岂不更像是任何快速发展各国教育体系之普遍存在问题吗?
本书还具体介绍了美国精英教育系统发展及其“天才”背后的「魔鬼」式训练的简明历史。它具体诠释了什么才是教师的本职与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包括书中用丰富数据分析资源,认真分析了大学的使命。并且强调“公民的集体自治是美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学校的使命也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美国学校普遍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原因,让下一代掌握提问、表达思想以及创新能力。“我们美国避讳印度的填鸭式学习,也不采用德国的早期分流制度,把年幼的孩子分成学术群体和职业技术群体,也不效仿英式的本科生只学习单一科目。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一直以来希望培养多才的公民”。显然,这值得参考。
但是,“投资与回报”直截了当地概括了现在对大学教育的认知和态度。另外,如果总是习惯于计算投入与产出之间的量化关系,却往往忽略了大学或者社会历史给予及期待的回报应该是什么?特别是,“人们会听到国家竞争力、21世纪劳动力、工程和科技的发展以及未来的繁荣前景等关键词。在种种讨论、对话和激辩中,我们妄自认为,铸成幸福生活及健康社会,只需要经济实力足矣”。并且,现实中,在顶级的大学里,重视教学的教授并不仅仅被轻视,而且他会被直接怀疑其做学术研究的态度,因为花在教学上的每一分钟意味着牺牲了学术研究的时间。
另外一个博弈有,“大学承担的责任首先是教给学生如何思考。虽然这听起来像陈词滥调,但是它的实际意义要比我们的认知广和深”。因为简单说,学会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身边任何事物,不自以为是,不盲从,不妄下结论。因为,赞同作者的观点,“常识”都是一视同仁地强大。“真正的教育(即“博雅教育”)的首要责任是教人把自己从“以讹传讹”所形成的常识中解救出来,先要认清它,其次质疑它,最后从新的角度思考它,而不是被“常识”这匹蒙着眼睛的野马拉着跑”。而大学4年是一段珍贵的时光,学生一般不用为生计发愁,有机会真正思考并反思周边的一切。过来人估计都会严重同意。️!
读过它,可以对于美国一流名校是如何运行的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与理解。毫不夸张的说,它可以帮助人理解为什么世界上所有国家,特别在科学技术上的精英都与这个系统有天然分不开的联系。作者认为精英教育系统的根源在于,美国高等教育源自两个体系:传统英式的高等教育和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德式高等教育。因此,这样看来,系统稳定性不正是来自其体系内在多样性。一个能够持续发展体系就像是有一个杂交水稻优势品种,其遗传因素来自其等位基因多样性的汇集。美国精英系统的形成,个人认为与世界各国精英打破头都愿意到此地得绿卡有关。因为人才才是精英的关键。因为,大学之间最关键的差异永远也是学生群体。
为什么其可以做到如此?其实,这在教育课程安排上也有反应。例如,“大多数学校课程结构的广度都能通过辅修课得到体现。而形形色色的辅修课如同一本天书,由字母A到C,或者D与F分类,分别代表着数量推理,语言和文学,世界文化等。这些选择之间并不存在任何紧密的衔接性,学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过程中随心所欲捡起几块石头来满足大学的毕业要求”。学生选修课之广渡范围是必须与不可选的。这也像又是一个博弈。另外,作者认为,“我们在职场上所从事的工作必定是具体的、专业的,但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可以是超越领域范畴的、触类旁通的。博雅教育所培养的思辨习惯,对艺术、历史、哲学的造诣将会帮助一位职场人,把人类的智慧和个人的经历融入到工作中去”。
可以不完全同意作者的所有观点,但是相信大多数读者大概都会同意,这本不厚只有二百页的书能够大开人眼界,开心胸。将来定成为思想性强,可读性高之经典中的经典。本书翻译也非常精彩!
简言之,它更像是一位精英对于精英教育体系之独特,系统的反思。它还提供大批有助于反思之博弈问题。他的一些对于文学艺术的美学金句,也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读它一本胜过读多本经典!它帮助人认识,什么才是真正文化精英!这是近年来发现 它是一本读后,少有的,值得并且愿意反复读的经典!
可以肯定的说,只有真正理解了美国精英教育体系,才有可能真正有可能了解美国社会!当然,其负面包括精英治理不仅自我封闭,自我强化,它同样会假公济私等等。因为“精英们只效忠自己的野心,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尽管作者相信“历史总是会埋葬那些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个人义务之上的人”。正如书中谚语所说,“弥涅尔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起飞”,人们只有在反思历史时,才会更清醒地意识到它的含义。这些书中都有深刻描写。这本书帮助我大开眼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优秀的绵羊》读后感_2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