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900字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900字

读了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后,又再读了《活着》以及这本《细雨中呼喊》,三本相比较是感觉小说人物越来越惨,这可能还是和作者在相同背景下写作的不同时期有关,在《许三观卖血记》里能体会到作者更赋予了小说角色一些人文关怀。当这部作品被搬上韩国的大屏幕时,它的故事也并没有因为国别语言的改变而变得生硬起来。我想这也是一部作品的优秀之处,它能够突破国境、语言甚至是民族文化的束缚,真正地成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所描述的作品。

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两本作品相比,我直观感受是:这本书太冷漠了!

余华冷淡的笔调不悲不喜地叙述着这一冷漠的篇章,就像是夏日一个幽灵游离在你的周围,炎日酷暑中背后生出几分寒意,以至于驱散了所有的热情、冷酷甚至是仇恨。你的惆怅、你的感动,不消几分钟就会顿失感情,因为此时新的变化又产生了。这时你回头去看前面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却有心无力了。这种游离的、幽怨的气息就这样一直盘旋在了你的周围,你仿佛只能感受到那来自刃锋的冷光。

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欢乐和苦痛,“在细雨中呼喊”把一个年青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地极其准确。他所写的种种现实,让人读起来仿佛心头压了块石头,让人谴不尽心中难忍的悲……

很多作家和我们大多数独自漂泊异乡的普通人一样,都有一个梦里的故乡,或许能回去,或许回不去。莫言有他的高密乡,孙犁有他的白洋淀,贾平凹有他的商州,徐志摩有他的康桥,而余华,什么都没有,他笔下的文字,看似是写故乡的,却又不太像。他好像从没有说自己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这个故事便可以自由地随着读者的想象具化,或许发生在随意一个小城,可能是江南的某个水镇,又可能是西北风沙中的某个村庄,又或者会让自己联想到身边的一些故事,这一切冥冥之中仿佛是自有定数,人人都能在余华的书里,找到生命之重。

这本《在细雨中呼喊》冷漠却不冷酷,哀怨却不哀伤。而它的种种特点又让我不忍放下手中的书卷,只想这样沉沦在这细雨的世界当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