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读后感800字
初读书名,以为是描写台北当地风土人情,通读全书,才如梦初醒,与其说是在写台北人,倒不如说在写中华民国的遗老遗少们。他们经历变故,客居台北,苟活于世。
全书描写了十四个英雄归田、美人迟暮的故事,通过今昔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作者虽落笔温和克制,但字里行间却透着无以名状的苍凉。在厚重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大有被历史裹挟而无可奈何的惆怅。
通读全书,最深的感触是,欢喜的反义词不是悲伤,而是麻木不仁、行尸走肉,这是比悲伤杀伤力更大更彻底的事。至少悲伤会时刻提醒分离之痛,而麻木只会教人苟且过活。正如开篇《尹雪艳》中所写,尹雪艳撤到台北后又开了一个与上海一样的会馆,一帮遗老遗少们每天光顾,觥筹交错间一起回忆峥嵘岁月,假装一切如故,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麻痹方法看来可笑,然而更多的是深深的悲哀。有些悲哀是可以治愈的,然而白先勇先生笔下的悲哀,是种被沉重历史压的透不过气,无可奈何的凄凉。在这样的历史洪流里,每个单独的小个体根本无能为力,只能麻痹心智,像“活死人”一样,忘记现实,一起意淫过去。如果说悲伤只是个体性的情绪,那么行尸走肉则带来整个社会的沉沦。
或许因为在台湾生活过半年,对乡愁文学有着特殊的感情。看着文学作品里一个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名,回忆起在台湾的点点滴滴,莫名感同身受。亲历了太阳花学运,反服贸占凯道,看着国民党民调低迷,民进党一上台便否认九二共识,到如今九合一选举绿地又变蓝天,韩国瑜掘开民进党祖坟,上海的地铁和地下通道又开始挂起“欢迎来台湾”的宣传广告,莫名有些欣慰。作为同样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面对两岸统一这个历史课题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但我在内心深处仍默默期冀“一片乡心两处同”!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台北人》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