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后感1900字
亲密关系,更多的是伴侣之间的关系,之前很少涉及到这些方面,看了看作者的简介,发现是个演说家,瞬间觉得这本书应该会有很多忽悠的成分,读完后发现果真如此。但还是耐着性子读下来,读完感觉受益匪浅,也许书写的好,也许没看过其他类似的书没有对比性,不管如何,书中讲述的案例也是满满的诚意。
全书的结构乍看起来很清晰,从亲密关系的各个阶段入手逐一解释:月晕现象、幻灭、内省、启示。但细看各部分的内容,不乏内容混乱的情况,好些内容甚至是独立的。
作者开篇就点出了全书的核心: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月晕现象中,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情绪上的需求,这时因为幼儿时期有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这两大需求。由于幼时便有构筑理想情人的蓝图,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蓝图越来越复杂,对其期望也随之愈来愈高,当在寻找伴侣时会有潜意识的把TA与梦中情人相比,若是有不符合的地方,往往希望“改造”TA以达到要求,这时便不断向其提出要求,但是,终究会发现,这种努力并不会得到期望的效果,因而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恨,若是达到了愤恨的程度,则意味着月晕现象已经终结,将会进入“幻灭阶段”。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应该学习放手和接受,所谓放手,就是不要强加自己的需求于对方;所谓接受,就是明白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均在于心中。
进入幻灭阶段后,亲密关系变得不那么美好,幻灭就是让人能明白,“向外寻求快乐”的思想是错误的,快乐来自于内心。但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想着操纵别人而产生了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弃,其中最有印象的就是权利斗争了,权利斗争简单来说就是双方争夺主动权的过程,权力斗争最让人痛苦的是争执双方往往都是真心关心对方,只不过都被痛苦所蒙蔽而看不到内心的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的多,这是我听到的关于争吵新颖的观点,想想也确有道理,许多夫妻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而每个问题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某种情绪的伤痛,就是这种伤痛导致的争吵、批评和互相指责。关于愤怒,给出了两个原因:怒气能够麻痹心中的痛和能让对方有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控制对方的行为,其实如果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愤怒还能给自己一种强化:自己是“对的”!如果想逃避痛苦,只要证明自己在某件事上是对的,而具体方法就是让别人看起来像是错的一方就行了,但是,如果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就能发觉内心深处充满爱的感觉(爱意)。当与伴侣初遇时,双方分享的大多是“好的”,到了幻灭阶段,便会发现对方“不好的”一面,而幻灭阶段快要结束时,内省阶段就会开始,反思的结果多半会是“丑陋”,这时应该采用健康的心态面对这种“不好”与“丑陋”,才能真正领悟亲密关系的神圣之处。在幻灭阶段最重要的是沟通,文中提出的关于沟通八个纲要问题核心在于学会用心去沟通。
经历幻灭后,我们就会到达下一阶段——内省,这时就会有机会去检视自己的内心,如果把亲密关系当作是学习无条件爱的途经,那么就有决心渡过内省阶段而体验到美好与快乐。内省阶段通常是“丑陋”的,因为会觉得伴侣不再那么迷人,甚至会有一种放弃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放逐,在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的三角形监牢中没有赢家,只会让问题恶化,这时必须跳出问题的框架,以纯真的心向自己发问,才能得到灵魂的引导。左右为难是一个常见的困境,所要做的就是两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选择。而对于家庭的死忠,以我的理解这点上翻译不到位,应该理解成家庭对于个人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家庭中学会处理问题的模式其实一直控制着今后处理问题的模式,如果不能摆脱这种观念,就不能做真正的自己。内省的一大关键是在这一阶段会发现自己许多行为并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罪恶感所引起的牺牲,这种牺牲会招致对方的放纵,正所谓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的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能够成功渡过以上这些阶段,则会到达启示阶段,这是一个灵魂关系的阶段,恕我还无法理解到这种程度,看的迷迷糊糊的,说的也很玄乎。
其实总结起来,书中通篇充斥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用爱来解决各种问题,唯心色彩浓厚,可是,又有多少人能感受到真正的爱呢,连爱到底是什么都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不过至少通过读这本书稍稍总结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亲密关系中,所要做的无非两点:一是认真地培养爱的无私性,用这种无私性去处理所遇之问题,二是努力地做更好的自己,因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密关系》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