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2700字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你不知道的笔记本秘密武器
常人眼中的笔记本,只用来记录笔记,用完一本换一本。有些人会对使用的笔记本分门别类,会议类笔记本、摘要类笔记本、创意类笔记本、外语学习笔记本……五花八门的笔记本,大多却被使用不到一半,便被搁置在一边、难入主人的眼了。
笔者原也如此:大大小小、分门别类的笔记本,看似跟自己对待信息的管理思路一致,最后演变成笔记本堆积如山,成了想丢不能丢的“半废品”。
笔记本有大小、类型之分,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应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在对待笔记本一事上,或许我们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人为的区分将笔记本当做了纯粹记录事项的工具以及短暂刻意收集信息的工具,而非积攒信息的工具。在选择笔记本时,过多地以“笔记本离散的使用场景而非连贯使用”的场景,使得在购买和使用笔记本时存在一定偏差。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书的作者奥野宣之在长达数十年的工作中,练就了另类的笔记本使用方法——将所有的信息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初听这个方法会给读者带来疑惑:不分类进行记录,这笔记本难道不会变得杂乱无章吗?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她的收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经验。
一、收集信息:无序中的有序
作者在书中提出“一元化笔记法”,包括“一元化”、“时序化”、“索引化”三个方面。
“一元化”指的是将所有想记录的一切都纳入到这册笔记本里,包括会议内容、阅读内容、灵感、对兴趣和思考的记录,甚至是简报、logo等,任何想记录和能记录的内容,不通过笔记本的分类,全部纳入到一个笔记本里来。这样做的特点是不需要分类记录,整理的时间很短,减少了切换笔记本和寻找笔记的精力消耗,更容易坚持下来。
虽然“一元化笔记法”是不做“笔记本分类”的记录,但这种方法依然包括“时序化”特点,它要求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每一个笔记本,在每天开始记录时标注日期,以日期作为区分,便于以后进行查找和索引。
或许你会疑问:所有内容记录到一个笔记本,那么笔记本的更换就会变快,在繁杂的信息堆里查找信息,岂不是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吗?“索引化”就是为了统一管理这些笔记本而存在的方法。这里的“索引”并不是索引出内容,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即找到信息在某个笔记本的具体位置。通过“只做目录”和“做好标识”两步来完成,分别对应精确索引和模糊索引。
精确索引:在笔记本的脊部和切口处对笔记本进行编号,用8位数的日期和信息标题作为索引(作者以“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识+条目标题”的形式进行整理目录),形成一个“全笔记本索引库”以实现信息定位。比如要查找“20190310培训”内容,就要先找到“20190310”这一天的信息是记录在哪一个编号下的笔记本上的,再到这个笔记本里去翻“20190310”这天关于“培训”的记录即可。
模糊索引:通过用特定的符号对同类内容进行标识、辅以书签/字帖/切口涂色等形式作为分类标识,此方法是快速寻找到同类信息,是下一步“利用信息”时对相同信息进行组合时的一种快速查找方法。当要查找某类信息(如会议内容),就迅速在大致的笔记本范围内快速找到代表“会议内容”符号的标识或者书签位置。
作者也分享了在收集过程中的一些书写技巧,大体分为“形式”和“内容”。
形式上,针对常记录的内容和重要内容以固定符号的形式来进行分类,“乱序”中求有序;其次记录的时候字迹要清晰,否则会增加查找困难;记录时可用分隔线辅助记录,每天开始时用“-X-X-X”格式来体现每天的节奏。
内容上,作者指出在日期旁边写上标题,便于查找,同时可以用首字母来略记信息内容,形成“检索标识”,同时给每条信息拟定信息标题,这就是作者的“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识+条目标题”索引法。作者还提出一种“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指出用固定的形式来做笔记——如参加会议、听课、演讲、培训和学习等——将他人的发言、通过观察得到的信息归为“外部信息”,用特殊符号(比如“⭕️”)标识,将自己对这些信息产生的感想、想说的话用另一特殊符号(比如“⭐️”)标识。作者还提出可以通过粘贴来对诸如阅读、文件、设计成果等进行直接处理,纳入到笔记本中,笔者喜欢阅读,看到这部分时觉得以后书籍的腰封便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粘贴进笔记本里来了。
二、酝酿创意:组合中的明星
每个人都需要思考新的方案、新的创意,这些创意就在你曾经记录过的信息里。“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作者将《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获取创意的方法与作者的笔记本整理法结合提出了新方法,包括“收集→咀嚼→发酵→顿悟→具体化”5个步骤。
咀嚼已收集到的素材时,作者提出“回顾”、“加工”、“做标识”三种方法来消化、吸收已有素材。重复阅读,用不同颜色的笔对已记录的想法进行补充和完善以及增加标识等形式来进行“回顾”;通过重组、拼贴、移植等方法来对已有信息进行“发酵”,对闪现的“灵感”进行及时捕捉和记录,这就“顿悟”了,最后就是通过笔将idea进行“具体化”的过程。
在“发酵”过程中作者提出的方法其实就是将同类信息组合起来,进行集中研究和思索,以产生新的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普罗大众将这个过程放在记录之前通过笔记本的区分来进行“组合”的方法与作者提出的想法相比,主要有以下3点劣势:
一是精力损耗。前文提到的笔记本分类会带来记录前需要进行切换,会造成精力损耗,从人的心理角度来说增加了记录的困难度,人们会懒于记录,从而导致记录的片面性;
二是浪费资源。少量信息专门分配笔记本会导致笔记本的浪费,增加管理的复杂性,而“人之初,性本惰”,久而久之笔记本就会消失不见;
三是缺乏成就感。在需要时组合相关信息,会提升人的积极性,这主要表现在组合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散思考和寻求新鲜的过程,人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到满足感,而传统的方法导致人们拿起笔记本就直奔主题,少了中间的整理过程,会降低成就感。
三、关注细节:平凡中的TIPS
最后笔者还总结出了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一些小诀窍。
随身携带笔和笔记本,一旦有想法时则动笔记录,这要求在购买笔记本时需要考虑到外出携带方便;同时因为笔记本需要编号入库,购买笔记本时除了考虑方便携带还可以考虑“多元化”;最后一点作者提到过的重要诀窍“粘贴”——当没有笔记本时,不妨先记录下来,随后再粘贴到笔记本上。
笔者将其总结为“三随”——随时随物随样——随时携带笔记本,随便什么可记录的事物上均可记录信息以及随便创意笔记本的样式。
此书初看很薄,且作者行文随性,结构层次不够鲜明,但倘若真正付诸行动,运用自如,相信每个人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工作者。
BY 未央。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