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400字
经过六天断断续续的阅读《追风筝的人》,也有了自己对本书的浅拙的关于书内与书外的感受。
书缘好比人缘。
我们与人交往时很注重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他(她)是否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必要,缘分有没有到。对待一本书同样如此。我也很讲究对一本书第一印象,讲究我与这本书的缘分。判断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我们往往基于这几点:身高、体重、颜值、着装打扮、举止、谈吐等一些外在条件。
举止和谈吐是属于内在的范畴,可我为什么把它说成是外在的呢?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印象,我们还不足以去了解一个人的内在。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假内在。我对内在与外在有这样的一个定义:内在是长久的,外在是短暂的。因为第一印象是短暂的,所以我会把举止和谈吐列为第一印象的外在条件。不过,现在有些人很“单纯”,对第一印象的条件要求也很单纯。只要你有钱,咱俩适合做任何朋友。这个朋友可以是男朋友、女朋友或男女性朋友。
我对一本书的第一印象好差的判断基于这几个点:封面是否能抓人眼球,纸质的质量,阅读前面章节给自我带来的阅读感如何,他人对这本书的评价。起初我曾差点放弃阅读此书。前面的章节给我感觉过于平淡乏味,没有给人带来阅读下去的兴趣即我说的阅读感。后来还是听我认识的一个漂亮的女生说这本书写的很好,再加上各网站上也是好评如潮。为什么别人都对这本书评价难么高?基于我的疑问和他人的评价,我便抱着猎奇的心里继续我的阅读。
阅读到一大半时,我认为风筝象征着和平、友谊、理想和幸福。
在阿米尔童年时期,阿米尔与哈桑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无所顾忌地放风筝。虽然这种玩耍是不平等的,是阶级性的。哈桑可以为阿米尔千万遍,阿米尔却不能为哈桑一遍。到后来阿富汗发生了,哈桑有了妻子也没有忘记在他眼中阿米尔的“好”,并把这种思想灌输给索拉博,哈桑至始至终也没有去放弃对阿米尔的忠诚。我对本书好感最大的转折点是阿米尔去看拉辛汗之后的故事。之后的故事讲阿米尔的自我救赎,阿米尔变得不再像以前一样,胆小、懦弱、怕事。阿米尔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阿米尔才算开始真正的在追一只风筝。
每逢风筝节,喀布尔市的天空飞满风筝,男女老少都会在这一节日期间,手舞足蹈,载歌载舞。那是一个没有战争,没有硝烟的时期。随后阿富汗发生了外战,内战。一切看似普通而又美好的事物都已不复存在。阿米尔永远不能再与哈桑玩耍,放风筝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享受这份奢侈的同时可能会伴随着付出生命的代价。再也看不到喀布尔市人民的笑脸。昔日的喀布尔,现已千疮百孔,像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般,苟延残喘地呼吸着被火药味侵蚀的空气。两个时期,喀布尔的人民都没有抛弃放风筝的习俗。和平时期放风筝,代表的是一种幸福。战乱时期放风筝,人们把所有期许都寄托在风筝之中,代表的是一种理想。贯穿全文,对阿米尔来讲,风筝隐喻的是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健全,才能成为自我期许的人。
风筝不仅仅代表的理想、幸福、亲情及友情那么简单,风筝是象征性的,它可以代表很多。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去成为自我期许的人。
我是独家记忆
一个用喜欢用阅读打发无聊时间的阳光大男生。
愿我的分享能让你爱上阅读,爱上这本书。
每周一本书,每天一小时,每天五十页。今天你做到了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