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3500字
我一直相信孩子是天生有灵气的;是可以联结万物的;是一切一切的开端与源头能给我们大人以启发和灵感的!所以,当听说一丁看完三期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在最后一期美好中华展结束后问姐姐:“妈妈,是不是所有的文明都会让人进步?”时,我的内心是极度狂喜却又无比紧张的!狂喜的是一丁发问时的状态正是我所期待孩子的模样;紧张的是如此庞大而又本源性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出最恰当的回答?这个回答必须既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又可以引导他继续探索和发现;既可以让他听明白,又可以科学而准确;既可以回答他的疑问;又可以倾听他的灵感……
因为刚好在看赫拉利的《未来简史》和《黑镜》第三季,脑海心间碰撞着的问题刚好与一丁的问题相通,所以和姐姐申请加入他们每次看展后的惯例总结讨论会,目的是在看展汇报结束之后一起讨论一丁的“大问题”。
为什么会觉得一年级的一丁所提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文明都会让人进步?”会与畅销书《未来简史》所表达的主题同出同源,还得从一个议题开始说起……
人类未来的议题是:如何做一个“不死的”且“幸福的”神,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力量最大化:器官、情感和智力。此前对我改变最大的两本书刚好回答了前两项如何一步步获取力量,一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谈了身体器官的力量最大化;二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聊了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康、情感丰盈的人;到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把三方面的力量最大化一并聊了。而作者所述议题:人类如何做一个不死的快乐的神?成为一个不死的快乐的神之后会怎样?该去往何处?也正是7岁的一丁灵性发问的关键——文明的列车将驶向何方?
在漫长的进化史中
智人一步步征服世界
在泛灵论的宇宙里,所有角色都能直接沟通。如果你需要美洲驯鹿、云朵或岩石给你什么,可以自己直接去谈。但到了有神论的宇宙,所有非人类的实体都沉默了。诸神承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虫病不兴,人类通过祭拜提供“回报”,农业交易删去了动植物的台词,只剩下人神之间的对话。之后的科学革命直接将诸神的台词也删去了,尤其在破解了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无声法则之后,人类的独角戏正式登场。
智人具有与无数陌生的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大规模合作的能力,故而战胜了同样能够合作却不够灵活的蜜蜂、蚂蚁等其他的生物,主宰了地球。紧接着,智人们编织出互为主体的共同故事网,其他物种因为缺乏必要的想象力而无法与我们抗衡……同时,如果要用历史的方式思考,也就意味着要给想象中的故事赋予实际的力量。
到了21世纪,虚构想象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自然选择。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人类的未来,只是破译基因组、处理各种数据数字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破解种种赋予世界意义的虚构想象。人文主义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借着人文主义这一“新宗教”
智人为世界赋予了意义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中世纪的神父仿佛和上帝有一条热线,能够为我们分辨好坏,但现代的心理治疗师只会帮助我们触及自己内心的感觉。现在当我们要评判艺术时,已经不再认为有客观标准,而是再次转向我们的主观感受。在伦理上,“感觉对了,就做吧”;在政治上,“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上,“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随着意义和权威的源头从天上转移到人类的内心,整个宇宙的本质也随之改变。对于内心世界,原本的印象只是包含各种原始激情的一块空地,但现在忽然变得如此具有深度、广度且难以度量。正如其他权威来源,“感受”也有其缺点。人文主义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正的内在自我,但是当我们去叩门的时候,却常常没有回应,或是众声喧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文主义又宣称有一个新的权威来源,同时还提出配套的新方法获得真正的知识:知识=体验×敏感性。
“在生命最广泛的体验中,提炼出智慧”。“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设法体验一切身为人的感觉。”这正可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座右铭。
每股科学的阳,都包含着一股人文主义的阴,反之亦然。阳给了我们力量,而阴则提供了意义和伦理判断。现代性的阳和阴,就是理性和感性、实验室和博物馆、生产线和超市。
智人失去控制权
未来什么新宗教可能取代人文主义
正在人文主义大展拳脚之时,科学家打开了智人这个黑箱子,既没找到灵魂,也没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经元,遵守着与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学法则。人类有的就是一条意识流,欲望会在这条意识流中起伏来去,并没有什么永远不变的自我能够拥有这些欲望。因此,要问我到底是因为生物预设、随机发生,还是自由意志而选择了自己的欲望,其实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
2013年5月14日,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决定进行双乳乳腺切除术。原因是根据最近的统计调查,带有变异基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概率高达87%。有趣的是算法在这个案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朱莉在做出对生活如此重要的决定时,并没有登上山巅俯瞰海洋、看着太阳沉入海中、触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反而宁愿听听自己的基因怎么说,而基因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用感觉,而是用数字。当人类越来越依赖新科技时,这个代理人也可能会让人类交出权威,自称君主。
我们晒朋友圈、关注点赞的数量,无休止地评论和回复,慢慢的成为大数据洪流里的星辰点点……生命究竟能不能简化为数据流?生物与算法有没有不同?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种决策。只要我们放弃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而秉持以数据为中心的世界观,人类的健康和幸福看来也就不再那么重要。都已经出现远远更为优秀的数据处理模型了,何必再纠结于这么过时的数据处理机器呢?我们正努力打造出万物互联网,希望能让我们健康、快乐,拥有强大的力量。然而,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成芯片,再降成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木心谈到自己的小说时,曾讲到我们这个时代:收获的是科技,失落的是文化;收获的是物质,失落的是精神;收获的是性欲,失落的是爱情。当然我们可以把视野放宽,体察到还有其他更多选项。但放宽视野也可能造成副作用,让我们比以往更加困惑和不知所措。面对这么多情况和可能性,该注意些什么?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比以往更快,而我们又已被海量的数据、想法、承诺和威胁所淹没。但是若能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我们便可以在每一个问题后面形成追问,从而形成一个奇妙的九宫八卦阵:如果科学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那么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如果智能与意识脱钩。那么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如果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那么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那种变化使我们所期待的变化么?
“现代性”就是一项交易,所有人都在出生的那天签了契约,直到死亡,人类从此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基本信条可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想法:如果想解决问题,可能就需要拥有更多;为了拥有更多,就要生产更多。真的是这样吗?大人们的逻辑是否永远靠谱?又回到一年级的一丁那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文明都会让人进步?我们最终讨论的结果是:不一定,有进步的,也有退步的……孩子的答案非常简单却铿锵有力!文明走过了几千年历程,由于近百年来的高速发展,人类常常忘了自己在哪里,有时候,停下来回头看看,或许答案就在身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