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2600字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600字

看书还是偏爱纸质版的,这本书在地铁上用手机打开了之后,却有点停不下来。我甚是喜欢里面的一些心理描写,作者的对自我以及对周遭环境的觉察,易理解的被同化了,不易理解的被记住了,这种被记住的才是更妙,那种若干年之后幡然了悟的感觉,美妙不已。

这本书将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分为三个阶段:收容阶段、适应阶段和解放阶段。

在收容阶段,恐惧在进入集中营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恐惧被带到恐怖的奥斯维辛,看到奥斯维辛站牌时想象着所有恐怖的代名词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想象的恐惧往往比实在的更加令人恐惧,我们恐惧的往往都是恐惧本身。抛开恐惧之外,囚徒还会暂缓性迷惑,总觉得事情会有转机,这样的幻想很奇怪,但确实很好理解。看完这段文字之后,我就睡下了,之后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和很多小孩子在一个行驶的列车上,有消息说不久将要地震,我想着我们可能会怎么死去,我还能如何挽救,地震到底什么时候来,有恐惧,也有着可能地震不会来的幻想,火车行驶到前面有一些人,然后火车开始倒退,接着火车停下来,我以为该来的终于来了,却只是让我们下车吃泡面。尽管这梦显得奇怪,但是穿插在其中的情绪,那种厄运随时降临抑或侥幸不降临的焦灼状态如此清晰。在这一阶段,作者还描写了囚犯们用奇怪的幽默感对抗处境,幽默是灵魂保存自我的一件武器。还有冷酷的好奇心,人们会好奇自己能否脱险,好奇自己将会粉身碎骨还是仅仅受点儿轻伤,通过幽默、好奇,甚至好奇之后的惊讶,思想脱离了周遭的客观环境,这完全是一种自我保护。我常常将其称为“自我剥离”,虽然幽默有很多种,并不全是一种自我剥离式的,但是跳出自己来看待自己以及自己的糟糕处境,往往总是让糟糕处境不是那么糟糕,让自己变得更容易接纳。我很喜欢玩这个“自我剥离”的游戏,看得出作者也很喜欢,其实他不仅仅是在第一个阶段玩这个游戏,从始至终他都在玩这个游戏,“我从科学的角度客观地观察和描述着折磨我的一切。通过这个办法,我成功地超脱出当时的境遇和苦难,好像所有这些都成了过去。”这个阶段以恐惧开始,以不再惧怕死亡结束,被送往毒气室还可以免除自杀的麻烦,绝望的处境让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对于免于恐惧死亡我还是有点难以想象。

在适应阶段,囚犯们的心理是一个相当冷漠的阶段,他们忍受着痛苦的情感折磨,抑制人的正常反应,渐渐地情感进入死亡状态,就像电影《头脑特工队》里面的小女孩一样,过分地压抑悲伤,让她的感受死机了。不过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囚犯们一门心思就想活命的紧张状态迫使他们的内心生活退步到原始水平。另外,饥饿,缺觉,使人易怒,对事物丧失兴趣,再加上心理紧张,总让人想抡起拳头。

在解放后阶段,囚徒们的内心紧张不安之后是彻底的放松,但是绝不是高兴得发了狂。他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是在梦中一样。我们开始不停地吃,甚至半夜也要起来吃东西。抑制不住说话的欲望。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犯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作者还写道,“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电影V字仇杀队里面,女主角在经过V安排的一系列“折磨”之后,出来淋雨的场景,那个时候,她开始不再恐惧。不再恐惧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还真是奇妙,奇妙到让人想体验一番,但是我绝不会自找苦吃,就像看电影时我特别怀疑V这样做的样子跟他反对的人没有两样。痛苦里面确有意义,但是遭受痛苦并不是意义的必要方式。正如这本书中所言,尽管痛苦是存在的,甚至说可以通过痛苦找到意义,条件是痛苦难以避免。如果它是能够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义的事,因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

除了书中这些心理描写之外,其中围绕的“意义”二字也非常吸引我,我可能是一个不能忍受无意义的人,一直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令我着迷。我大概梳理了一下这本书留给我的相关印象。首先是存在的意义,我们存在的短暂性并不会使存在变得没有意义,生命中真正短暂的是潜力,一旦潜力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实现的那一刻它就成为了现实。它们被保存下来,成为历史,在那里它们得到了救赎,免除了短暂性。我也一直是这样以为的,生命的短暂性因为生命之间曾经的交互得以保存,或许是作为独立人的保存,更多的是作为某种品质的保存。作者将意义与独特性、责任相联系,人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如果他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他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他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在这里有一个大的前提是,作者认为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人成为什么是他自己决定的,肯定了在任何情况下,人都有其能动性,尽管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人的这种能动性似乎赋予了人追寻意义的可能性,那意义就是承担起属于你的独特的责任。作者表示,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人(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就是说去爱某个人);(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更加关注人们一生中必须要面对的所有单个情境中内在和固有的潜在意义。作者认为只有在频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第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其进一步表明,“对意义的认识在我看来最实在不过,就是意识到了现实背景下的某种可能性,或者通俗地说,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这样看来,我的空心病也好,存在之虚无也好,或许只是想得太多,做的少,然后再加点疑心。确实在实践中往往能够温暖网络带给我的负面感受。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削减了我对于苦难的恐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_2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