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5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0字

书评丨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看的书多了,就会对文字有洁癖。虽然这本书绕啊绕,但我还是觉得,这是我读过的最特别的一本书。
或许这就是刘震云。文字绕来绕去,却一点也不矫情,他就是他,就像翠萍在《潜伏》里,虽然有几天让小狐狸精晚秋整成了忧伤、忧伤的矫情人,但再怎么样,也不会真正成为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娟秀姑娘,做自己就好了。
在刘先生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百年孤独和百年寻找,所以有人称这本书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是不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暂且不深究,单从人物名字上讲,两者确是异曲同工。
初读这本书,我的内心是崩溃的,我一直在想,刘先生是不是要把百家姓上所有的姓氏都走一遍,但耐下心来,读完这本书,就会觉得所有的华美文字的描述,都显得累赘,前边的五分之一只是铺垫,也是对读者的一个挑选,没有耐心的读者就弃读了,只有有耐心的读者,才能绕来绕去,从迷雾中翻过这座横亘的大山,看到后边的一片海,看到这片海后,你一定会有当年巴尔博亚的感叹。
故事分两条线:一出、一寻。
出延津的杨百顺。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到吴摩西再到罗长礼,他已经不是他了,但归根结底,其实他也是他。
一个善良的人,经过了世态炎凉和世道人心,还会不会保持善良的心?这个故事给了我们答案,即使是改了名字,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但那颗善良的心不会变,即使他有一万次变坏的机会。
对于恨的人,他不能恨。即使他已经有了杀人的觉悟,“发现自己的内心,还有闪亮的一面:原来闪亮的一面,就是狠毒的一面。”但,当他看到吴香香和老高,“两人你一口,我一口,为吃一个白薯,相互依偎在一起;白薯仍是吴香香拿着,在喂老高。老高说了一句什么,吴香香笑着打了一下老高的脸,接着又笑弯了腰,把吃到嘴边的白薯又喷了出来”,他的脑袋又“嗡”地一声炸了,并不是生气,而是觉得“倒是自己错了”,这就是小人物的善良。
对于爱的人,他爱太深。丢了巧玲之后,他疯狂地找,有这么一个场景,“端起烩面,三口两口,就吃下了肚。也是饿了,觉得这是自生下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但又想起巧玲,丢了巧玲,自己还觉得饭香,一口气吃一盆,不禁自己抽了自己一耳光。接着泪扑嗒、扑嗒,掉到了空盆里。”读到此处,不禁潸然泪下,这就是小人物的爱。
那时候,虽然吴摩西只有十一岁,但感觉已经是耄耋老人了。摩西出埃及是为了伟大的信仰,吴摩西出延津是为了微小的躲避这伤心。
寻摩西的牛爱国。内心的悲哀,最终都会成长为岁月的皱纹,爬在脸上,每件事都绕来绕去,但每件事、每个人我们仿佛都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绕是绕了点,但,何必去理清,所谓能沉淀下来的,也就是这些能记住的。人世间的苦,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每一种苦,都如锥心。但这本书,是现实的书,鸡汤里,有些人,杀就杀了,但现实里,生活还得继续。
况且,人言:改心、改心。但并不改心。兜兜转转,只是走不出这圈,只是写不尽这缘。这本书写了上百人,跨越七十年,但,有些事,还真的,既说不清,也说不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外面的人的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这本书里,延津就是这么一个鬼打墙的地方,里边的人兜兜转转想出去、外边的人牵牵绊绊想进来。
待到读完这本书,我也没明白这刘先生想说的,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哪一句,到底是哪一万句。或许这一句该是嘴上说的一句,这一万句该是肚子里想的一万句;又或许,这一句该是说给别人听的一句,这一万句该是别人转述给他人的一万句。
上下求索,求之不得,不过,也许,不明白的才是生活,太明白了,也就无趣了。
坚持读书,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小J的深夜食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