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8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800字

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保罗·卡拉尼什是谁

写作这本书时保罗36岁,即将完成7年的住院医生的艰苦培训成为医学教授。就在人生的巅峰即将到来时,他被查出肺癌四期。他成长在亚利桑那州的金曼,十岁开始在妈妈的引导下阅读大量文学经典,培养了浓厚的文学兴趣,取得了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文学让他很早就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而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文学价值的,就是大脑这个机器。”于是又选择了生物和神经系统科学课程,取得了人体生物学的学士学位。其后于剑桥大学取得了科学医药历史与哲学的研究硕士学位。还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医学院博士毕业,并在那里加入了“Alpha Omega Alpha国家医学荣誉协会”。之后他他回到斯坦福,带病完成神经外科住院医生培训,并进行神经科学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其间获得了美国神经外科学会研究领域的最高奖。

保罗•卡拉尼什告诉我们什么

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把他带进文学和神经系统科学的世界

保罗从青年开始就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让人类的生命充满意义?我仍然认为,文学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于是想去寻求生理和精神的一致,生理、道德、文学和哲学,在什么地方相融交会?他从惠特曼那里了解只有医生才能正真理解生理和精神并存的人,于是开始认真思考像父亲、叔叔和哥哥一样学医,“找到书里找不到的答案,寻觅另一种方式的崇高,和那些备受煎熬的人建立联系,在直面死亡与衰弱的同时,继续追寻‘什么让人生有意义’的问题。”

带着使命感去做医生

著名的外科医生兼哲学家纽兰德,写了一本极具开创性的书,探讨死亡,名为《我们如何死去》,直接而全面地指出生存的基本事实:一切生物,不管是金鱼,还是可爱的小孩,都难逃一死。医学院的经历让保罗加深了对意义生命死亡的理解。两年高强度的学习使他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在妇产科的实习让他第一次见证了出生和死亡。肿瘤外科的实习让他真切的感受到医生一直处于病人死亡的过程中,以及面对死亡的无力感。医学院毕业他没有选择能带来高品质生活的轻松的专业,他认为那种自我中心论完全与医学精神相悖。他选择了住院医生,他要去实践生命的意义,因为“那些集合了生命、死亡与意义的问题,那些所有人在某个时候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通常都发生在医院里。当一个人真正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变成了实践,有着哲学和生物学上的双重意义”。每天要打开脑颅的神经外科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治病救人那么单纯,更要在为病人保命与保住个性之间备受煎熬。医生要病人考虑和抉择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而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接下来住院医生七年的培训中,他勇敢的面对生命个性死亡的种种挑战,以道德的标准追求技术的至臻完美。最终他找到作为医生的最高理想,“专业技术出色是不够的。人人终有一死,作为一名住院医生,我的最高理想不是挽救生命,而是引导病人或家属去理解死亡或疾病”。此后他不仅仅是医生,也是牧师是引渡者也是救赎者,他的使命如此神圣“那是一种召唤,保卫生命的召唤,不仅仅是保卫生命,也是保卫别人的个性,甚至说保卫灵魂也不为过。”

为什么不能是我

癌症在一刻间到来,生活顷刻间崩塌。36岁的保罗在上一周还连续三十六小时站在手术台上,是病患信任、同行赞誉、前途无限的神经外科医生,他对自己的职业有着完美的追求,对未来的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他正准备着为病人和医学贡献他杰出的智慧和才能,正准备要去好好去爱自己的妻子做一名好丈夫,一张肺部CT片结束了这一切,他患上了这个年龄只有0.0012%概率的晚期肺癌。“重大疾病不是要改变人生,而是要将你的人生打得粉碎。”“我生命的一个章节似乎已经结束,也许整本生命之书都已临近尾声。我不再是牧师或牧人,可以协助生死的过渡;我发现自己就是那茫然困惑、不知所措、需要度化的绵羊。”保罗曾经在手术室天天与死神擦肩,自信与死神再熟悉不过,现在死神真的站在他面前,他是那么陌生,那么茫然和恐惧,他感觉自己的生命的乐章要结束了。保罗熟悉一切病理和治疗的流程,他没有怀疑,在短暂的惊慌失措之后接受了死之将至的现实。他说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什么是我,因为答案是为什么不是我。他在家人的帮助下积极配合主治医生艾玛开始艰难的治疗过程。“死亡临近的事实令人坐立不安,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绕道而活。”

接下来的日子要做什么

保罗和妻子露西先去了精子银行留下了一些生殖细胞,他们本打算住院医生结束后要孩子,现在只能这样给自己多留条路。第一期治疗开始他就只能听从大脑的支配和摆布了。“那个热爱远足、露营、跑步,会通过热情的拥抱来表达爱意,会把侄女高高抛起逗得她咯咯直笑的男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保罗的主治医生艾玛是和他一样有道德使命感的医生,她帮助保罗在生病之后完成了他生命的意义。保罗对艾玛的态度感到亲切,对她的治疗方案信任服从,他们唯一的争执是“卡普兰-迈耶生存曲线”。保罗想知道自己能活多久,这决定他现在还能做什么。艾玛坚决不与他谈,但她每次都提醒保罗要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期治疗效果较好。保罗感觉自己生命的秩序在重新建立,他要选择接下来做什么,度假休息、专心写作还是完成住院医生的培训?在死亡的阴影模糊一切行动的意义的日子里,保罗还是从语言文字中寻求力量,文学让他重获新生。那一刻塞缪尔·贝克特的话让他豁然开朗,“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于是他选择了重回手术室。“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还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保罗和妻子有了自己的女儿,他又成了手术室里发号施令的人,即将毕业他开始找新的工作,他实现着他的价值,这是多么地不容易!“人一旦遭遇顽疾,最需要小心的,是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你努力思考自己到底看重些什么,答案也会接踵而至。”

我无法前行, 我仍将前行

保罗术后的选择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因为住院医生的工作就是巨大消耗生命能量的工作,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还是选择了他用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做准备,并希望为之献身的工作,他选择了奋斗的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逃避等待死亡。在得知肿瘤复发后,他认真地做完他最后一台手术,交代好自己的病人,他在将死的时刻还在实现着他最初的雄心壮志。他的家人和主治医生都信任支持了他这样的选择,这真的让我们深刻地反省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对那些可能因工作和生活方式导致癌症去世的精英总是充满惋惜,觉得他们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并以此对照我们的生活,还可能为爱惜身体放弃曾经的雄心。我对保罗的选择没有惋惜,只有崇敬,无限的崇敬!

2015年3月,保罗不幸去世。但他的生命在那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中得以延续,其中包括他的妻子露西和女儿伊丽莎白·阿卡迪亚。他的生命在医生和患者中得以延续,他的追求责任完美的职业使命感,他的笃定的生命意义的追求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伟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2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