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4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4500字

本书分为七册,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到崇祯吊死煤山,清兵入关,明朝灭亡的整个明朝历史。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朝代。在明朝的历史中,不但有朱元璋、朱棣这样一将功成万骨枯饱受争议的强势帝王,也有多年不上朝爱好木匠工艺的万历皇帝;有于谦,张居正,徐阶等鼎鼎大名的内阁大臣;也有徐达、常遇春、胡宗宪金戈铁马纵横沙场的名将;在文学上,除了杨慎、王世贞、徐渭等人的诗词书画,更值得骄傲的是,在明朝时期诞生的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金瓶梅》;诞生了一代圣贤王阳明,和黄宗羲,顾炎武等哲学家;也有历遍千山万水治病救人著《本草纲目》的李时珍。另外,明朝继承了宋元的科技优势,造船科技首屈一指,中国发明的罗盘亦于此时传入欧洲,使欧洲人能够发现新大陆。广泛学者认为,在明朝,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诞生。虽然后来没有发展成工业资本主义,但足以见得明朝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明朝后期宦官当道,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猖獗,官员贪污,苛捐杂税过重,百姓民不聊生,这些也是事实。我们一边感叹着明朝昏庸的统治,腐朽的政治,严酷残忍的刑罚,一方面也欣赏和继承了先人灿烂的科学技术文化和优秀的哲学思想。《双城记》中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时期,这是黑暗的季节;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明朝没有唐朝那样开放,没有宋代那样经济繁荣,没有元代那样疆域辽阔,没有清代那样制度完善。但明代为中国书写了276年的历史,是大一统的大王朝,其历史价值毋庸置疑。或许每个时代都是这样起起伏伏有好有坏,没有一种制度是完美的。身在其中的普通百姓为了柴米油盐奔波,肉食者或是为了苍生或是为了一己之利,在政治舞台上各显神通。而后来人在做历史总结时,将方方面面都罗列开来一一探讨,便有了对一个朝代的评价,也为后世提供经验教训。

《明朝那些事儿》按照时间顺序,以历任帝王为线索,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内容虽然繁杂但线条清晰,对人物的平价客观、详实,形形色色的人物跃然纸上。虽本质是历史著作,但不是佶屈聱牙的古书,也不是艰涩难懂的教科类读本。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采用的是深入浅出的方式,语言诙谐幽默,让人在捧腹之余将当年的历史了解透彻。如书的第一章便以朱元璋的“简历”作为开场:

我们先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

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职业:皇帝

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

1347-1452年: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1398年:主要工作是当皇帝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开场白便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惹人读下去,用诙谐的语言将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经历简单概括出来。这种表达方式远胜于平铺直叙地陈述。但历史说到底,毕竟还是个严肃的事儿,全书也并不都是此类活泼的措辞。在评价让人高山仰止的历史人物时,我们能看出作者发自内心的敬佩,和不知不觉流露于笔尖的敬意;而在评价一些贪官污吏的时候,则会将自己的厌恶之情也传递给读者。在众多的人物介绍中,我对作者对于谦和李时珍的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印象深刻,也深受感动,现摘录出来与大家分享:

【于谦】......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

他从小满怀以身许国的志向,经历数十年的磨砺和考验,从一个孤灯下苦读的学子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在他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没有贪过污、受过贿,虽然生活并不宽裕,却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

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与日月同辉。“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我曾往杭州一游,并专程去拜祭这位英雄人物,但我到于谦祠时,所见景象实在让我大吃一惊,当时正值黄金周,杭州城游人无数,可于谦祠却是游人寥寥,极为冷清,倒是遇到了几位外国留学生正在向于谦像鞠躬,惊讶之余上前攀谈,这才得知他们是在大学读书时看到这段历史,对这位英雄十分仰慕,特意赶来瞻仰。

听完他们的对话,我无言以对。

神台之上,于谦先生依然保持着他那从容的神态,想来他在临刑前也是如此吧。

【李时珍】......无论徐阶是否斗倒了严嵩,无论张居正是不是一个杰出的改革家,都不关李时珍的事,他只是一个医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贵,也很柔弱,作为一个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去维护生命的存在。

这就是明代医生李时珍的觉悟,以及他抛弃荣华富贵,历经困苦三十年著书救人的唯一动机与目的。

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的一员时,我严肃地保证将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

我将用我的良心和尊严来行使我的职业。我的病人的健康将是我首先考虑的。我将尊重病人所交给我的秘密。我将极尽所能来保持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可贵的传统。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许宗教、国籍、政治派别或地位来干扰我的职责和我与病人之间的关系。

我对人的生命,从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胁下,我决不将我的医学知识用于违反人道主义规范的事情。

我出自内心和以我的荣誉,庄严地作此保证。

-1948年医学日内瓦宣言

我知道,李时珍没有读过这一段宣言,但他做到了。

他告诉我们,最伟大的人是没有派系的,最伟大的爱是没有分别的。

所以,在我国漫长的你死我活斗争史中,我写下了这一节,并以不朽之名,以纪念这个医生,这个超越信仰与差别,以一己之力挽救无数人生命的伟大人物。

伟大的李时珍医生永垂不朽。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我相信每一个刚刚步入仕途的年轻人,都怀揣着一颗要成为治世能臣,做一个清真廉洁父母官的初心的。嘉靖年间,将政治搅得黑白颠倒的严嵩曾经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人。但很少有人能将这一初心坚持下去。能做到的寥寥无几,因此于谦成了千古传诵的伟大的人。李时珍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放弃了优渥的生活,他历经二十六年,走遍全国各地,尝遍无数植物药材,查遍了世上所有的医书,最终完成了这部历史上最为伟大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去世,他没有能够看到此书的出版。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很快脱销,并迅速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几十年后又传入了北美、欧洲,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权威书籍。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除了对明朝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外,也对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海量的历史阅读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对正史烂熟于心自不必说,对稗官野史也一一详查,才能将每一个散落的历史事实输出得如此自如,将明代历史卷轴在我们面前有条不紊地展开;才使得在对一些历史未解之谜的解读时,作者的判断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才能把枯燥的历史事件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读者。能把一位帝王的一生说清楚已经不是易事,更何况前前后后叙述了近三百年的历史,还看起来这么轻松自如呢?我相信在这洋洋洒洒七本书的背后,是作者走遍的图书馆,翻到破烂的史籍文献,密密麻麻的心得笔记,和无数对人物性格细腻的思考。正所谓厚积薄发吧。

更多时候,读这本书像是在读一本历史小说,心情会随着书中的人物命运沉浮而难以平静,脑海中会上演无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尔虞我诈。这可能是这本书最成功之处。作者在我们面前呈现的,不是简单的一句“戚继光抗倭”,或是“《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或是“张居正改革存在历史争议”,而是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当年明月对人物的心里刻画得入木三分。按照人物的性格,即便是历史中定义的坏人,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做出那样的行为看起来了甚至也有几分合理之处。我常常想,如果我是嘉靖,万历,或者是严嵩,张居正,我会不会也做出同样的选择呢?多几分同理心,或许每个人都不会那么的“爱憎分明”了,而是更多的对自己和对人性的思考。虽然我们对历史人物褒贬不一,通常都秉持着惩恶扬善的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有多少人能有王守仁或者于谦那样的道德水准呢?在面对即时的诱惑时,我们真能够做到不为所动吗?读到最后,读到徐霞客的故事,读到末尾的那句“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就好像历经沧桑和浮华之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一般。脑海中的厮杀还都在,但都与我无关。这是当年明月在阅读了明朝形形色色的人物之后,看透了人生,给读者的哲学启发。不管是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最终都将尘归尘土归土,所有的功名利禄都不如遵从本心重要。人间正道是沧桑,坚持初心,方得始终。

此外,我认为本书的另一个价值是教会了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中国的教育一直以灌输式为人所诟病,擅长告诉我们结论,而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结论。历史教科书更是如此,在给我们讲完既定的史实后,会强行施加给我们编书者的历史观点,不信这个是不行的,因为考试就考这个。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大多都是人云亦云,主流媒体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书中处处可以体现出作者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而对人物的评判也尽量做到了客观,并有理有据。作者的思考并不是“引经据典”,而是将事实抛出,从事实中寻找线索,得出自己的结论。例如,从一个历史人物童年时的经历,分析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从他身处的政治、社会环境分析其行为的选择。对历史的深刻认识,是可以指导现实的。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想弄清楚一件事儿,不能只听一家之言。书上说的不一定是对的,

即便是经典著作,其论述的道理也未必是颠扑不破的。真相是需要考察的,只有本着怀疑和探究的精神,将事物的前后因果探究清楚,才能得出最接近事物本质的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_4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