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600字
万历十五年》书评:
书中六大人物——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李贽,在历经明朝万历君长达48年在权谋中心力量——中央(文官)掌权时代从声威赫赫到日薄西山跌宕起伏的故事与命运。
张居正:一代改革家张居正帮助年轻的皇帝除去独断专权的高拱,成为内阁首辅。对皇帝(亦师亦臣)进行严格的教育,教授皇帝书法、历史、经书等知识。对国家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平定倭寇及安定北方;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等等。在他在位十年,使府库得以充盈,史称“万历中兴”。当然,张居正位极人臣,自然会得罪许多官员。当他于公元1582年过世后,年轻的皇帝急于摆脱张居正在朝廷中的影响,又听信廷官所言,查抄张府,剥夺了他的一切荣誉。这或许就是历代改革家的最终归宿吧,如秦之商鞅,秦孝公去世后由于老贵族的复辟而被车裂而亡。
申时行继张四维后任内阁首辅,绝对是卓识远见,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之力,又有识人用人润滑磨合之能,其内心笃定强大。对他唯一的印象应该是处事圆滑了。他看清了明朝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不愿与文官集团正面交锋。同时斡旋在内阁同僚与皇帝之前,维持平衡。举例之一:明神宗想弃长立幼,申时行在皇帝面前赞同他的想法,在文官面前又反对。他以张居正为前车之鉴,事事显得十分的无为,他知道调节文官之间的矛盾才是维持这个国家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但又无能为力。不过正是因为他这种态度,使他“得以善终”。终了也无法摆脱突然罢黜的命运,赋闲家中,寄情与著书,诗词歌赋,给后人留下无尽思考。
官员海瑞:一生经历就是制度的产物,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法律,但同样重视伦理道德观念,用伦理道德来执行法律,文人去用“四书五经”来管理农民,又有宋明理学的影响,做事确实有些古怪。当然他也有刚直不阿,不慕权贵,敢于进谏,清正廉洁等品质。他确实是一位清官而不是一位明官。后因与当朝社会制度体系极不相符相融,被迫提前退休。
戚继光:——抗倭英雄应该是万历年间武将的一个缩影吧。洪武年之后文官凌驾于武官之上,一百多年后中央集团(力量)被文官集团掌控并达到巅峰,武官可以节制、弹劾、监察文官。他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才能,就只能适应文官集团的控制中枢体系制度。他在任期内可以功成显赫,一则是因为他卓识远见之军事才能,二是有张居正权利及谭纶等文官(力量)的支持,使他有机会将自己的才能实施与发挥到极致。他明知必须要对军队进行改革,将卫所制改为募兵制,将后勤分别供应改为统一供应。最终建立自己管辖区的强有力军事力量。终因受到张居正身后清算运动的迁延而被弹劾罢官,理由也很简单:张居正和戚继光都没有造反的证据,而有造反的能力。
李贽——一代自相矛盾的思想家,“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自己剃发为僧,却劝阻他人遁入空门。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社会腐败、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然而当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他还以同样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饫德”。这种奇怪现象的症结,在于他内心矛盾的剧烈交战而无法自解。 然而这种认为文化与生活水平和国家安全不能相容的看法,是中国传统历史的产物,也是官僚政治的特点。在他所处的时代,文官集团业已丧失了发展技术的可能,也没有对付新的历史问题的能力。这在当时来看,就是“反动分子”,结局可想而知,被捕入狱,最终以剃发的刀片结束自己的生命”。
万历君——活着的祖宗。在位48年管理国家,十岁登极,中央集团权利长期被文官掌控,24岁后人虽活着却像死人般反抗着一切。皇帝仅仅剩下职业(不愿意工作和职业赋予的责任)与身份(皇帝礼制的代名词)。最终在1587之后看似啥事都无关紧要时被一个俺答(清·始祖努尔哈赤)所更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