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生》读后感_1600字

《人生》读后感1600字

读得很顺畅的小说 读的过程有一种心安感 可能是太能理解书中人物的感受了 心情和人物的命运与悲喜联系在一起

故事充满了矛盾与冲突 很具有典型性地反映了上个世纪中国 新与旧 诚市与农村产生的碰撞 爱情的两难 现实与理想的不平衡 都一一体现了 太震撼 平实中有感动 怎么能这么自然地揭示人生揭示社会

关于“走后门”。高加林因为别人“走后门” 而被撤民办教师 后来又因为自己“走后门”而能进县城当新闻记者 最后又被告发“走后门”而回到农村

命运的上升和下降 希望的反复燃起又破灭 因为时代社会与自身的种种因果 这个青年主动而又被动地发生着自己的故事

高加林作为一个农村知识青年 出生于农村 却受着城里的教育 有过文化的浸染熏陶 让他有跳脱于农村人的视野和人生理想 却频频受制于现实的阻碍 想要做教师 想要去城里工作 就必须要有家世有背景

“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 商品经济的活跃让闭塞的农村接触到城市文明的星火 部分农村知识青年渴望走出农村看更大的世界 像高加林这般 有理想不甘心受困于农村一辈子 但又因为现实的窘迫而迷茫 一腔热血却被屡屡打击 当时的城乡差别大 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 导致了城乡身份的对立 所以才会有高加林以农民身份去县城里卖馍时唯恐遇到同学熟人的小心翼翼 去挑粪时被城里人歧视不受尊重 黄亚萍明知道自己欣赏高加林的思想气质却妥协于现实选择克南 是城里人的精致利己心理体现

“可是,社会也不能回避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真正廓清生活中无数不合理的东西,让阳光照亮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那些正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走向正轨,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的理想得以实现。祖国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祖国的未来也得指靠他们!”

为了能去远方 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他抛弃了给他最初恋爱甜蜜滋味的农村姑娘巧珍 和城里播音员黄亚萍确立关系 这又牵扯到“门当户对” “共同语言” “情感冲动与思想灵魂” 爱情不只是爱情那么简单 爱情可以附加上很多东西 也牵扯着前途和未来

黄亚萍之所以抛下本来快打算结婚的张克南和高加林在一起 是在高加林摆脱了农村身份得以进入县城做新闻记者 有了这体面的工作之后才做的决定 而高加林后来被迫回农村的时候 这份恋爱关系又破裂了

对于高加林而言 巧珍是荷尔蒙的心动 黄亚萍是思想精神上的契合 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聊得来的人和能给他前途的人 但殊不知 自己也要有与之相配的身份能力 在他知道自己要回农村之后 主动和黄亚萍说分手 也是二人彼此心知肚明情理之中的事

书里讲的爱情还有一个点 张克南对黄亚萍百依百顺 而高加林会对她发脾气 但黄亚萍正正是喜欢高加林这种“男子气概” 喜欢能有人和她势均力敌

巧珍对高加林百依百顺 而黄亚萍是会和他闹别扭耍性子的 高加林私下也会想“巧珍才不会这样对我呢!”

所以 一边是爱你到极致的人有无条件的关爱 一边是势均力敌敢和你较量的人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利益 也许很难两全 能得到什么 全看个人造化了(不过 通常人都是犯贱的 太容易得到的不珍惜 想得到很多东西 后来才发现之前拥有的可贵)

在高加林做新闻记者有所作为和名气 斩断了和巧珍的关系 和黄亚萍顺利在一起之后 本来可以是个“好结局”了 可路遥不会这样放过高加林的 被告发 回到农村 离开黄亚萍 这时候发现最爱的还是巧珍 可是巧珍已经嫁给爱她的黄铨了

重新回到农村的高加林 没有了事业 也没有了爱情 名誉受损 无所依靠 农村人仅有的土地不是他熟悉的 他熟悉的文化工作已不属于他 他还剩下什么呢?有知识 有理想 却没有平台 他的未来 要像德顺爷爷说的那样 在土地上也能好好劳动过一生吗?

“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以这句话作结 再好不过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