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900字
《边城》是一部田园牧歌式的诗化小说,犹如一幅中国水墨画卷,散发着浓郁的湘西乡土文化气息,文字清新质朴,情节推送的顺其自然。
先生在《边城题记》中写道:“去乡已经十八年,一如辰河,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的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政治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现代’二字已来到湘西”,“因此,我写了个小说,取名《边城》”。
文中女主人公翠翠经历四次大哭,使她从眸子清明如水晶”、俨如“小兽物”、“从不发愁”的单纯少女成长为一个能看见生活中的缺口,“不明白的事情全都明白了”并执着等待的女孩。翠翠的成长在沈从文先生笔下显得有些无可奈何。对于要表现作者“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写作本意,十五岁前,翠翠生活的边城世界尚可如此认为,然而随着“现代”文明浸染,加之传统文化中对女性情感的压制及闭塞思想而引起的沟通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人物之间误会的加深、矛盾的激化,剧情的推展犹如“蝴蝶效应”,席卷着这个充满和谐之美与自然人性之美的田园世界。随之而来的是爷爷的离世,傩送的出走。许多书友不禁问道,为什么结局是“离开”与“等待”?
傩送这一人物形象保存了年轻人本质中的正直与热情。他的出走,一方面与父亲因天命观而不接受翠翠有关,另一方面与自身理性与情感、心性与道德有关。“傩送的告别,意味着对过去岁月的告别,对家乡几千年封建专制压抑下形成的依附心理的反叛。作者通过白塔的重建与傩送的出走,企图寻找湘西原始纯粹之美与“现代”侵蚀之间强烈冲突的出路。”
“人们总向往更加开放的文明世界,寻求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寄托,但随着理性与意志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纯真和感性的失落,面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人类情感也面临新的困惑,爱情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充当牺牲品。”伴随着“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的“暧昧”结尾,《边城》故事在1934年划上了句点,留下来给你我追忆回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边城(沈从文小说全集)》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