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700字
历史与山河同在。文明千年不倒。
高中时第一次读这本书,纸质的特别厚一本。大约跟几本教科书摞起来一样厚。但读起来并不是晦涩难懂。反而将文明如同画卷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又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余秋雨先生在千禧之年到来之际,跟随凤凰电视电视台组成的团队前往欧洲、北非、中东、印度等地考察历史早期文明遗址。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感悟文明的厚重。一篇篇随行感悟的日记,不是那种华丽矫揉的词汇,也并非无病呻吟的语句,有的是真真切切平实的语言和对文化的态度。出行前即知道,此行不仅面对自然险峻,还有动荡局势,恐怖分子威胁。也正是因着这种对文化的态度,令人心生敬意。
希腊的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标杆,古老而虚幻,却又伟大真实。尚武的迈锡尼,沧桑的巴特农神殿,向世人揭开希腊文明的面纱。
埃及的文明不同于希腊文明,神秘而又恢弘的埃及文明,不断经受战争和入侵。被摧残的大量文明遗址,使现代的我们难以真实的去了解它。埃及的文明显得孤独、空虚。
巴比伦。四千年前。两河流域已经透彻了法律本质,已经懂得依法治国。创造楔形文字,亦是高度文明。而现在,饱受战乱的伊拉克,太多太多失学儿童,连字都不认识。而他们的祖先却是最早创造文字的人。
印度。佛教的发源地。不仅有神圣的恒河还有华美的泰姬陵。不仅是圣雄甘地的故乡,还有叱咤风云的阿育王。曾经充满神秘宗教色彩。而现在,看不到恒河诗情画意的晨浴,而是河边等待死亡的老人与病人。
随时间更迭的历史,随历史辗转的文明,至今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华文明。让人庆幸。中华文明在经历朝代更替,有赖于统一的文字,有赖于独特的地理优势,有赖于大一统的民族融合,即使有战乱纷争,中华文明可以绵延至今。怎么不令人感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