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毛泽东传》读后感_2400字

《毛泽东传》读后感2400字

82《毛泽东传》,迪克·威尔逊/著。
因作者的身份,立场,意识形态不同,恐难以保持公正客观。或者相反,正因不同,更能不吹不黑,客观公正地叙写。因此,阅读此书时,心里真的挺矛盾。
然而,更痛苦的是——因为自身对事物认知理解的智识较匮乏浅薄,加之对那段历史了解得较粗浅,让我无法分辨其言论是否公正客观。因而,在阅读中,书友们众说纷纭的笔记,让我像棵墙头草一样,随风左摇右摇。
素来,我都秉持着“兼听则明”的理念。然而,此番“兼听”,并无“明朗”之感,反而有种混乱暗淡的“摇摆”。至此,我深刻感受“兼听”是需要强大且稳固文化根基的。
希望自己今后,在“兼听”接收信息后,更要“慎思”,进行处理整合信息。同时,更要多学习,加强知识储备,突破认知盲维,强壮文化根基。
又,关于如何看待“历史”。王立群说,历史有层次感,即:历史的层次:真实的历史,纪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
如此考虑后,释然很多。我想并不我一人对历史所知甚少,或许是自我宽慰。因为,历史的层次感不可避免地存在,也就任何时代都在不断地解构和重构历史,所以历史大概是没有真相的,有的只是印象,或者说“接受的历史”。
言归正传,此书心得如下,如有偏颇,祈以斧正;另有高见,诚请交流:
其一,书友说,人的一生,是影响与被影响的过程,积极吸纳影响,去生发影响,本身就是具备一种生命张力的体现。
偶然中蕴含的必然,让我加入了公益事业。随着深度参与,日渐认识到国民对公益事业认同感淡薄,需要生发影响,去唤醒,感召,从而带动人人公益。
其二,学习如何做到真正的博学?
主席的学习方法,基本上算是由此及彼、抓住关键词延伸学习,是一种撒网式学习方法。关键词之间如果建立的关联越多就记得越久,久而久之,自然就博学了。
简而言之:兼听之,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其三,如果一场雪崩,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通过此书的阅读,结合书友的笔记,我对“文革”有了进一步认识。其初衷旨在稳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过,在具体上传下达中和实施过程中,发生了非预期的裂变后果。
因此,如果说“文革”是雪崩,那么参与其中的“雪花”没有一片是无辜的,只不过毛主席是最大的那片。
其四、新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往,以为我根深蒂固地偏狭地认为,覆舟只是水的力量。殊不知,有时,覆舟非水之愿,而是风力所迫。
无风不起浪,“水”谈不上无辜,也只能算是“风”的帮凶,罪魁祸首其实在于“风”。因此,我理解了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为保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而发生的“文革”。
其五、书读的越多越蠢的正反驳论。
书友说:读书太多就像是注水,最后这些水会成为你的负担。读书应该慎重,但也可以兴之所至、信马由缰,关键是每本书都要反复的拧,去掉那些杂质,滤出最菁华的几滴水就足以了。
另一书友说:书读的多,由于还没有将所学贯通起来,不成系统,无法应用到实际中,那一刻的无能为力就是“蠢”。一但打破这一壁垒,就是酣畅淋漓。
我觉得,其实是从“精读”和“泛读”两个角度分析,各有道理并不矛盾。最好两者相结合,如若不能。不管取那种角度,都要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才可避免书斋里的一厢情愿,才可避免“思想上的巨人,实践中的侏儒”式悲剧。
同时,不管那种阅读方式,阅读后的思考都很重要。不过,“三思”即可。
正如,余秋雨说:“一钻牛角尖就会把美梦戳破。不求甚解,是一个杰出人物避过文化陷阱的基本策略”。
同时,我认为,穷究真理和蛮不讲理,其实本质上一样,因为,两者都无甚意义。
所以,我希望,今后自己的阅读态度:精读、泛读、“三思”、实践四者结合。
其六、他是凡人世界的不凡之人。
这句话是某外国人对毛主席的评价,不偏不倚,不神化不贬低,我想这才是客观公正的态度。
其七、切忌轻易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这是阅读此书和此书中书友笔记,给我的最大教义。确实,脱离了时代背景,时间维度,政治立场等方面因素,而“隔空把脉”妄下评判,其实是耍流氓。或者说,就像擅自总结人性一样,未免过于自负!!
其八、政治谈立场,哲学才分对错,然而这世界没有单纯的政治,也没有单纯的哲学。
很喜欢这句话,不过,因为自己对政治和哲学两方面都不通透。目前来说,理解起来有些“生硬”,也就如老牛吃草,囫囵咽下,留待今后慢慢反刍消化。
其九、空谷足音,跫然色喜。
书友说:精神高于物质的时候,必然寂寞;物质高于精神的时候,往往堕落。
唯有时刻调整使两者平衡,才是正常状态。
确实,物质与精神两者平衡是中庸之道,乃最理想状态。那么,中庸和平庸区别何在呢?
其十、艺术为生活服务?
书友说:如果说,艺术为生活服务,那必然存在着目的性,这样诞生的艺术那只能叫作业吧。
我不太赞同此说法的,感觉有些偏狭。不过,关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于我来说是一堆乱麻。
于是求助网页资料:艺术是生活的客观反映,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又得益于艺术反馈而进步、文明。人类的艺术史证明,艺术绝不能与生活脱节,否则艺术会失去生命的养分与光华;而生活永远是艺术可参照、借鉴和推陈出新的动力与灵感的来源。人类生活正是因为有艺术的存在,才丰富了精神世界,思想变得愈加文明、充实,而艺术的审美观念,在推进着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层次发展。
总之,此书不适合持有探寻严谨历史真相之谜心态之人阅读。
因为,此书所有引用言论,嫌少有标注出处,难以考据,恐有杜撰臆测之嫌。并且,作者对一些重大意义的政治事件,笼统的一笔带过。
而且,据译者后记分析:作者用“心理分析法”叙写此书,并试图用毛主席早年形成的个性特征作为解释他的政治倾向和历史活动的重要因素。这在西方传记作者中是带有相当普遍性的现象。
确实,假如常人的传记,用此写作方法,无可厚非。然而,叙写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人物传记时,还是应该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时代背景更为靠谱。
不过,此书还是可以与其他版本的《毛泽东传》对比着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毛泽东传》读后感_2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