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1100字
南方逢雨潮湿,人也倦怠,烤着暖风搓搓手《红楼梦》也看完了。我旁边的姑娘吸烟,香水味和烟味在空气里混着,人也昏头胀脑的。音响里放着《出埃及记》,雄浑悲壮的音乐声被嘈杂的人群掩了,怎么听都是声嘶力竭。
以前最喜欢黛玉那种漫不经心的聪明和调侃宝玉的玩笑话。在意着、深情着、刻薄着,信手拈来,引经据典。幽默,真的是要用文化来垫底的。
四十五回以后,曹雪芹就把宝黛文章淡化了,偶有零星的细节也都是举重若轻,比如贾政要检查宝玉功课,大观园姐妹们帮宝玉写字,却只有黛玉仿了他的字迹;雨夜探视,她怕他跌了跤,就把自己的小玻璃灯给他用;四十五回前,元春省亲,她替他写最好的诗;宝玉挨打,她为他流最真的泪。
诚然,她爱哭、刻薄、使小性,可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才更生动起来。红楼未完,我们不知道黛玉的结局。也许她不需要结局,知道有这样的姑娘存在过,就足够了。不管她在书里,还是在人间。
贾母就像宝玉喝的枫露茶,要到三四遍才沏得出颜色。红楼梦至少要看三遍以上,才品得出这个人物的味道。她集王熙凤的管理手段,薛宝钗的行事见识,林黛玉的生活情致于一身。该糊涂时佯装不知,该清醒时一针见血。最难得的是她很善良,对待刘姥姥,小道士,傻大姐她是真的疼惜。在贾母身上,我们才知道贵族和教养是怎么一回事,她会享受、爱热闹、有品位。她知道隔着水音听戏最好,也知道远听笛子近听萧。她聪明大气,教出来的人也伶俐,晴雯、鸳鸯、袭人、紫鹃都是真真的好姑娘。
探春是小时候读丢的人物,这番才补回来。她跟王熙凤不一样,王熙凤没读过书,虽然厉害,总摘不掉泼皮破落户的帽子。探春既有王熙凤的威,又有薛宝钗的厚,还兼着林黛玉的真。贾家不散,她必定是另一个贾母。
刘姥姥外表看起来是一个卑微的村妪,实则她才是最有大智慧的人。她知道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并欣然前往。不矫情,不假装清高,关键时刻也知道生之为人,不能太在乎自己的羽毛。
鸳鸯宽厚善良,忠于职守;平儿周旋于贾琏之淫,凤姐之威的空当还想着保全底层更苦命的人;晴雯眼尖嘴利爱得罪人,却一腔心思都在宝玉身上;香菱呆憨逢人只是嘻嘻的笑,却为了学诗,睡梦辗转,茶饭不思;湘云豪气,不拘小节,同为客居,她的心态比黛玉更可取。就连迎春这个有事没事拿《太上感应篇》来避世的二木头,每当想到她独自在花荫下穿茉莉,也觉得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了。
关于红楼梦,是老调重弹,是常读常新,是醍醐灌顶,还是警醒世人。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看法。还有许多人物,无法一一叙述。个人认为《红楼梦》不是宫斗,也无需探轶,它通篇都是爱。
爱是什么?爱是慈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脂砚斋评石头记(全集)》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