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白鹿原》读后感_1700字

《白鹿原》读后感1700字

早在2012年就买了这本《白鹿原》当时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直到今年《白鹿原》电视剧上映,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又重新将这本书拿起。也是在前天也就是2017年的10月3日将这本书重新读完。好书就需要一遍一遍的慢慢品味……

《白鹿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部长篇小说,以一个村镇白鹿村、两个家族(白家和鹿家)为载体,借助文化的聚焦镜而通过显层次的运动、斗争的勾勒和深层次的人心、人性的揭示,进行了对民族历史的重叙和反省。

文中的中心人物“白嘉轩”是个典型的封建宗法制家长。他顽强雄健的生命力体现在前赴后继地娶了七房女人以继香火,坚韧不拔和精明干练表现在中兴家业;讲仁讲义而近与家里的长工鹿三保持着田园诗似的主仆关系、旁则周济穷人、远则对敌仇也也以德报怨;他办学堂、修祠堂、立乡约、正民风;苛政下率民抗税,大旱年为求雨自残其身。与此相反相成的另一面则是,巧取鹿家风水地显其机关算尽,惩逆子纠女儿显其绝情,驱浪女小娥、在其死后又修塔镇“邪”使其永世不得翻身则显其杀伐手段。作为农耕文化和宗法文化的人格代表的白嘉轩,他的一身和一生,复杂地凝聚了传统文化的深厚温厚与乖谬。

作为道学高人、乡村师表的关中大儒朱先生,表现出儒家先贤的风范,连自己死后不要棺材入殓,而且还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墓穴将来会被人挖掘。因此日后当红卫兵打着批孔旗号来批斗朱先生,挖掘其坟墓时,惊诧地发现:朱先生早已在自己的墓里写下几行字“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折腾到何日为止”朱先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理想化的代表人物。

白孝文、黑娃是文化逆子、文化浪子,二者在曲尽人生波折、风浪后皆“浪子回头”,而前者被政权招安成为新贵,后者被文化招安了屈死黄泉。白孝文与黑娃的结局终引起读者的愤懑不平和耐人寻味的思考。

白灵与田小娥,一为灵性的化身,一有“沉重的肉身”然都在自由的追求中飞蛾扑火般地死去。尤其白灵的牺牲,纵然自身有多么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热情,而最终没有死在敌人的枪火下,却被冤死在自己人的猜忌中。

作为“民族的秘史”,意味着“史家”意识和立场的不同,它处在“官史”的对面、“正史”的背面和“大史”的被抽象处,还原到本事、内底和现象来“讲史”,侧重于精神史、心态史和命运史来“写史”。于是,这是一部隐秘的社会政治演变史,它表现了党派政治的“翻鏊子”、非党派政治加入党派的“抛铜元”;它又是一部吾国吾民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动荡史,在沧海桑田中表现宗法文化的恒常与震荡、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美丽与残缺;它也还是一部许多民族性格个体的生命史,而在此着重表现了人物命运在历史的阴差阳错下与其本性或本意相悖离的走向。

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有三。一在长篇小说的结构形态上,采用的是“家族模式”,家族经典行为的叙事贯穿始终:出走与回归,繁衍与毁灭,裂变与再生,循环与轮回。二是象征体系的构成,“白鹿原”、“白鹿”、“白狼”“天狗”及“鏊子”和“铜元”等。“白鹿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象征,是关中的象征,也是“乡土中国”的象征。“白鹿”是善和美的物化形态,“白狼”是丑和恶的化身,“天狗”是拯救的象征。“鏊子”和“铜元”,则意味着政治的二元对立和阵线划分中的无奈状态和尴尬处境。这之中,“白鹿”象征最具多义性:它是“白鹿精灵”,美丽的人格精神的化身,喻示着朱先生和白灵那样的人,从而它是精神图像;它是“白鹿精魂”,是幸福和吉祥的象征,仁义道德的象征,否极泰来的象征,也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从而它是文化图腾。三是神秘灵怪魔幻色彩。将现实与传说、传奇、神话乃至寓言、鬼魂故事融合在一起,像白嘉轩连续几个妻子的神秘死亡、换地迁坟、鹿三被鬼魂附体、白灵托梦、朱先生的玄机等。这之中,除了神秘文化意象的承接、艺术气象的布置外,更在于借助这些展示和揭示人的非理性的神秘行为及对人性格和命运的影响。可以说,凡事理性光亮暗淡的环境,神灵便会从天而降;哪里有悲剧发生,恐惧和神秘就会在那里逗留。鹿三杀死了儿媳妇小娥后出现了被其鬼魂附体的情况,或者说 出现了精神失常以至后来陷于精神崩溃,这个情节在作品里表现得令人震惊,也是令人感到凄怆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鹿原》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