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1700字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
抱着『如何从平庸的新手修炼到卓越的大师』这样满满的期待来拜读本书的。读罢之后,觉得自己这种心理依然是“快告诉我瘦身的方法吧,我要一分钟变美!”“快告诉我成功的秘诀吧,我要一秒钟成功,”“快告诉我卓越的道理吧,我要立刻变优秀!”对,此时此刻我在鄙视自己,贪得无厌异想天开又希望坐享其成。
所以也就是想表达,看完本书,你可能依然不会从新手到大师。
就像你知道节食结合适量运动可以瘦身,就像你知道忌口结合充足睡眠可以养出好皮肤,就像你知道坚持加上不要脸可以做成功很多很多事一样,你知道,但是,你不会去做。所以,你依旧胖着丑着失败者。(手动微笑欠抽脸)
握个手吧,我同样胖着丑着失败者。
如果对于上述说法有异议……那么请问你坚持最久的一个习惯是什么呢?
-“活着”
手动再见!
那,什么叫做刻意练习?
刻意的,有目的的,针对某个特定技能的提升,长年累月的坚持不懈的,进行的有反馈的,不断修正错误的,适时调整强度和广度的,能够形成心理表征的,且能形成良性循环的,练习。就叫做刻意联系。
首先粉碎“一万小时定律”的谣言,某件事坚持一万小时就一定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吗?除非你写一万小时的1+1=2能成为卓越的数学家。
所以盲目的还在坚持用时间去换取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景可以让它滚蛋了。
一个领域的卓越者=大量的时间+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法
大量的时间:即所谓的“一万小时”,关于提升该领域技能的大量的长期的不间断的时间投入。
正确的方向:你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么?目前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目前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一位卓越的导师来帮你的的话,就要学会自己监督自己。当然,你首先要把你跟你的思维分离成两个个体,你才可以摆脱惯性思维控制,去客观的看待自己。(推荐《当下的力量》,看完这本书,我才认识到我的想法,不是我,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正确的方法:走出舒适区,需要大量练习的就是你刚刚好够不到的高度的达不到的深度的技能,让你痛苦的去做提升,然后时刻接受自己的反馈,适时调整目标,不断修正不足。
那,什么又叫心理表征?
大概就是,每次都把动作做正确,一次又一次不断地累积,直到每一个细节都能做到卓越,而且到成为你根深蒂固的习惯为止。这种习惯就是心理表征。
通俗点来解释心理表征,我说“几古”(动物名),你一头雾水,因为你压根不知道这种动物的存在更不用说建立这种动物的心理表征。
但是我说“老鼠”,你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副图画,还可能是动图,巴掌大,尖嘴长尾,灰色的绒毛,会叽叽喳喳的叫。对,“几古”就是我老家方言的“老鼠”。
心理表征就是,通过刻意练习,让你提到某个“词”,立刻能联想到对应的“画面”。国际象棋大师,看到棋子,立刻出现n多种棋招。守门员紧盯足球,看到对方的走位,立刻能判断自己的移动方向。
本书中,无比欣慰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自我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如果你认可以下观点:只有少数一些人才能在特定领域中获得成功,只有那些逻辑思维清晰和“擅长数学”的人才能进入数学领域;只有那些有运动细胞的人才能进入体育领域;只有那些在音乐上有天赋的人才能真正擅长演奏某种乐器。
那么你很容易以此为借口,不去追求你原本可能真正喜欢做、也许还很擅长的事情。
所以说,刻意练习适用于所有人。它针对所有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塑造自己能力,不向命运低头、不对生活臣服,不甘心于现状的人。
但是,本书中也有让人很不能信服的观点,即“世界上没有天才的存在,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天才”。
作者表明,梵高能成为梵高,是因为刻意练习。莫扎特能成为莫扎特,是因为刻意练习。乔丹能成为乔丹,还是因为刻意练习。
作者的论述大概过程是:这些卓越者年幼时,因为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母或者老师为他们量身定制了符合他们的卓越计划,然后他们通过刻意练习,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所以他们能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不是因为他们有天赋,而是因为刻意练习。手动摊手。
可能这也是我只给两颗星的原因之一吧。论点牵强,论据牵强,论证还牵强。另外,文中也没有发人深思的地方。虽然提出来刻意联系的观点是好的。
人总是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就这样吧。
比️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