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边沟记事》读后感1000字
十几年前了解到索尔仁尼琴和他的《古拉格群岛》,也因此知道了《夹边沟记事》,可惜没有找到,有幸在微读看到。可说向往已久,与想象中不同,并不是鸿篇巨制的整个故事,而是由围绕一个个个体及故事构成的特殊时代画卷。
第一印象:白描,平淡的白描,白开水一样,没有修饰和装点,也没有色彩和味道,有的只是压抑中丝丝缕缕的死气:苍凉戈壁、食物奇缺、死亡迷漫。因为以前看过《左传》中易子相食的记述,对书中关于饿死的艰难困苦已有免疫,但那种波澜不惊深不见底的死水一潭还是给了心底一种恐惧。
哀莫大于心死,尤其对于大部分涉及的人物称得上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用心来生活的,却坐着、躺着或者睡着走了,就像纳粹集中营里蒙眼听滴血声死去的人,希望灭了,心死了,人没了。
很多事情都是超出常识与人伦,因为饥饿和环境已经超越了想像,民以食为天,饿着肚子就是天塌了,人饿志短,一切皆有可能,挨饿的人就是动物,面对本可以活的饿死,所有的道德人伦都去他妈的,所以有偷有抢有逃有贪有吃人,换成是我也不过如此!
几十年过去,幸存者一个个离去,戈壁依然苍凉,只是尘封的往事真的什么都不曾留下吗???作为个体,真的需要从平淡的白描中透射凝固淡去的血色:
1、有人饿死,也有人活着,尽管他们偷抢逃吃人肉……只是固守心中坎的人死了,突破心中魔的活了,胆小的饿死了,胆大的活了。不走寻常路,突破甚至创造规则是否为绝望点了一盏可能之灯?
2、后来,中央得到消息,召开西北局会议,解决了问题,只是很多人已经长眠在那里,甚至尸骨无存。信息传递及反馈的双向交流的有效性与及时性在当今依然存在问题,无论是国是家还是其他领域或方面,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能更好吗?
3、监督机制同样必不可少并需要不断强化,这样不一定可以书写喜剧,但却往往能扼杀悲剧。
4、人终究是区别于动物的,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对生命充满敬畏,人命关天,不只说说而已。人心、环境都值得敬畏,至少比所谓政策值得敬畏,书中有母亲告诉逃回家的孩子:回来就好,也有母亲督促自首。
在历史长河中,那些故事不及一瞬,那些人也终不过一死,但每个生命都想在那一瞬中迸发光彩,为他们喝彩也是为自己开路!我以为这本书不是要我们记住人和故事,而是警醒我们让历史永远成为过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夹边沟记事》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