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1100字
这是作家贾平凹的一部散文集。一篇篇散文叙述的都是作者本人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至少我这么认为吧,因为有些是不同年代的随想)。文章引用的是生活中作者自己接触到的真人真事真姓名。
贾平凹收集在这里的文章,写自己创作《废都》,《高兴》,《秦腔》等作品的心路历程,包括在社会舆论忽褒忽贬环境中,作家本人的所思所想。写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族人,自己的村民们,周围的朋友,还选入了自己为友人出版物写过的序,为自己的小说写过的跋等等。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这书名,这句话都对处在这个年龄段的我特别有吸引力。其实,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并没有点明这样的语句。更何况作者的小说拥有那么众多的读者,这一定是因为产生共鸣,因为想了解作者的故事,当然还有许多是热爱作者的众粉丝,作者才会如此成名成家。同时赢得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财富。
看到他描写汶川地震那篇《震后小记》,自己在强烈震感中是如何从充满文玩古董的写作间逃生,推断出物质的富裕。另外也看到杂志专访中作家屋内的各种收藏,自然可以得出这结论。但他却得出“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这样的感悟!孤独从何而来呢?
这应该是作家思想的敏感,灵魂深处渴望高度切合的欲望致使吧。细想我们每个人无论在友谊牢固的朋友间,在不计回报付出感情的亲人间,在爱意无限的伴侣间,还是在日日相处的同事间,永远存在着某种他人不可能完全理解自己思想的状态。甚至自己又能对自己的过去,自己曾经的选择一直都毫无遗憾吗?那种种也只能在自己思想中偶尔孤独地品味并释然。
看到作家写小说的状态,有时已然完成了几万字的小说,却会在许多生活的细节中,有新发现,新认知,然后完全否定之前的一切,重新选角度,重新定义主人公,重新选择叙述的方式。----我理解这也是一番孤独的旅程。就好比女人生孩子,那过程,那体验有谁能代替呢?
那种对生活的体验,和换位的思考也会让作家生发出悲的心绪。在接触从农村到城市中拾破烂一族时,他没有自鸣得意地感慨自己曾经的幸运。却想“如果我不是1972年以工农兵上大学的偶然机会进了城,到了五十多岁,也肯定来垃圾,那会是怎么个形状呢?”
有时想,这是不是作者的矫情呢?看他同时写道:“我为这些离开了土地的人在城市里的贫困、卑微、寂寞和 受到的种种歧视而痛心着哀叹着,一种压抑的东西始终在左右我的笔。” ---生命的孤独感有时是在体会别人的孤独无助中发出的慨叹……
在读中思考和体会作家对于观众生、观世界、观自己过程的感悟,料想能成为一个受百万读者拥戴的作家却是要耐得住孤独寂寞的。生活中越是深刻越是不易,越是孤独!所以贾平凹给自己女儿起名“贾浅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