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洗澡》读后感_2300字

《洗澡》读后感2300字

沧浪之水

——《洗澡》读后感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提到了洗澡运动,但是至于什么是洗澡,为什么洗澡,怎样洗澡却没有过多的阐述,而这些问题都在《洗澡》中有了答案。

小说前言部分这样写到:

这部小说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当时泛称三反,又称脱裤子,割尾巴。这些知识分子耳朵娇嫩,听不惯脱裤子的说法,因此改称洗澡,相当于西洋人所谓洗脑筋。

写知识分子改造,就得写出他们改造以前的面貌,否则从何改起呢?凭什么要改呢?改了没有呢?

和大多数的小说不同,《洗澡》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主角,也没有明显的故事主线,而是截取了一段历史时期的众多知识分子的生活片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三反”运动结束;所有的人物因“文学研究社”聚合起来,又因知识分子的大调整而解散;每个人物各有各的打算,争名的,夺利的,不学无俗的,一心做学问的,小说用简洁,诙谐的笔法刻画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在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一言一行以及接受思想改造的心路历程,故事高潮是众多知识分子参加并通过了“洗澡”,却也在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故事的一开始是从余楠的失意开始写起的。

解放前夕,余楠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当——至少余楠认为他是上了胡小姐的当。

余楠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太太宛英,他留过洋,在一个杂牌大学教课。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胡小姐,并且坠入这个胡小姐精心编制的“情网”。

和余楠一开始的到手的便宜不占白不占不同,胡小姐是以正牌太太为目的的。她几经考量,发觉余楠符合她未来夫婿的全部条件:

比如说,她要丈夫对她一片忠诚,依头顺脑,一切听她驾驭。他却不能是草包饭桶,至少,在台面上要摆得出,够得上资格。他又不能是招人钦慕的才子,也不能太年轻,太漂亮,最好是一般女人看不上的。他又得像精明主妇雇用的老妈子,最好身无背累,心无挂牵。胡小姐觉得余楠具备她的各种条件。

可是,余楠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太过精明,他从不在女人身上撒漫使钱。和胡小姐约会,他从来不带她去下馆子,看电影,就是偶尔去看个戏,吃个馆子也是胡小姐掏钱。

解放前夕,胡小姐的“老板”在跑路之前为她的未来丈夫弄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主任。得知此消息的余楠这才下定决心要和妻子离婚,不过由于吝啬成性,就连结婚戒指也舍不得买。

俗话说的没有错:肯为你花钱的男人不一定是真的心爱你,不肯为你花钱的男人一定不是真心爱你。失望透顶的胡小姐匆匆抓了一个结婚对象,直到双双飞往巴黎以后,才和余楠修书一封,告知她们新夫妇已飞往巴黎度蜜月。行色匆匆,不及面辞,只一瓣心香,祝余楠伉俪白头偕老,不负他“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心意。

丢了工作以后的余楠走投无路,恰好接到一封来自“北平国学专修社”的邀请函,于是他带着全家来到了北京。

“北平国学专修社”的原社长姚謇已故。关于姚謇,杨先生这样写道:

有人称他为地道的败家子,偌大一份田地房屋,陆陆续续都卖光了。有人说他是地道的书呆子,家产全落在账房手里,三钱不值两钱地出卖,都由账房中饱私肥了。

姚謇的太太是女洋学生的老前辈,弹得一手好钢琴。他们夫妇二人婚姻美满,琴瑟和鸣,只有一个宝贝女儿姚宓。抗战胜利前夕,姚謇突发心脏病病故,姚太太闻讯中风瘫痪,那一年姚宓还不满20周岁。

姚宓生的美丽聪慧,钟灵毓秀,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突遭家变以后,她不顾自己的学业,由账房把她家住房作抵押,筹了一笔款子,把母亲送入德国医院抢救,同时为父亲办了丧事。

失去了依傍的姚宓,中断了大学学业,为了照顾母亲,她拒绝了富家子弟的求婚和出国留学的锦锈前程,做了一名图书管理员。她虽然没有学位,却看书极多,极有天分,后来在大家的一致推荐下,担任了文学社的研究员。

小说中杨先生还为我们描写了另外几个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余楠的同校学长丁宝桂是一个对时局缺乏观察,喜欢倚老卖老,空有一腹牢骚的“老学究”;朱千里是一个留法多年,经常给别人写学位论文自己却没有学位的“留洋假博士”,他不忘姑妈对自己年少时的接济,瞒着妻子给乡下的外甥寄稿费,背地里对同事姚宓却嬉皮赖脸、动手动脚;杨先生笔下的施妮娜嘴型和鼻子眼睛都像河马,是位“苏联专家”,她不仅傲慢,目中无人又不学无术,连最常识的《红与黑》的作者能说成巴尔扎克;姜敏则是一个喜欢搬弄是非,无端造谣生事、自私自利的一个人。当然文中还介绍了一身正气,好打抱不平的罗厚;和放弃了国外优渥待遇,一心回来建设祖国新文化的许彦成夫妇。

整部小说写的虽然都是知识分子,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大相径庭。有人说,人与人最根本的区别,不是金钱,不是权利,不是才貌,而是人的品质和灵魂。杨绛先生就是用小说的形式诠释了人内心深处的品质和层层掩饰之下的灵魂。他们之间的相互倾扎,以及他们无耻的嘴脸,剥开了皮,露出森森白骨,还有有些人千方百计隐藏起来的劣根。

小说的高潮部分是“洗澡”。“三反”运动的突然到来,众人的心态随着运动的愈演愈烈,从无足挂齿到诚惶诚恐开始转变。但可以明确的是,没有人的“洗澡”是自觉自愿的。识时务者狡猾如余楠,“洗澡”不过是一出苦肉戏,只要还能爬,还能钻营,一切不过是为了投机谋利。愚固者如朱千里,最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自杀未遂,失神落魄,落得个人人耻笑的下场。小说以众人通过“洗澡”为结尾,然而“洗澡”过程,却是一场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运动,它除了使各种知识分子“洗伤了元气”之外,并没改变任何现实。

沧浪之水是清是浊,小说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正如屈原的《渔父》中写的那样,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洗澡》读后感_2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