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数据》读后感1700字
聚焦新科技应用引发的道德隐私等问题
近年来,我看的几本东野圭吾的小说不仅都涉及一些最新的科技,更是把关注的焦点引向了新科技应用中引发的道德、隐私等对于大众而言比较敏感的话题。这也令我在钦佩作者撰写的故事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更要赞叹他像一位新闻工作者那样敏锐,对于社会问题总是保持着批判和审视的态度。
我觉得《白金数据》这本书很像由一篇“连环杀人案疑犯DNA数据线索齐全仍无法锁定目标”的新闻报道引出的背后真相。书中有东野圭吾最擅长的推理,也有时下最流行的大数据,此外还有双重人格、静脉认证系统、DNA搜查系统等多种内容元素。通过《白金数据》这本书,东野圭吾谴责了一些位高权重的人利用新兴技术逃避罪责的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揭露了在相关法律不成熟的前提下,存在非法采集DNA数据、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
《白金数据》讲述了警察厅特殊解析研究所主任解析员神乐龙平,在天才女数学家兼编程者蓼科早树及其哥哥蓼科耕作的帮助下,研究开发出了DNA搜查系统。借助这套系统,警方可以轻松锁定目标破获了很多案件,却也有个别几起案件没能通过这套系统锁定嫌疑人。关于这点神乐认为是由于个人情报法案尚未通过,已经采集并在系统中登记的国民DNA数据还不全导致的。
突然一天,蓼科兄妹被杀了。根据现场留下的一根头发,通过DNA搜查系统锁定的嫌疑人竟然是神乐,对此神乐自己都感到意外。由于他拥有双重人格,他对于自己的另一人格Ryu的日常情况完全不知道,但Ryu却知道神乐平时的一切。神乐认为Ryu应该知道蓼科兄妹被杀当天的一些情况,他想借助反转剂让Ryu出现以文字的形式给予解释说明,但Ryu却没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神乐不得不开始逃亡。
起初,还有从美国来的新女同事白鸟里沙暗中帮着神乐。他也从白鸟那里获悉目前使用的DNA搜查系统还是未完成品,缺少最后的部件,而那个部件很有可能就是被蓼科已藏起来的Mogul系统。然而后来白鸟也被杀了。正是由于白鸟的死,让一直参与调查始终未破的连环杀人案和蓼科兄妹被杀案件、知道DNA搜查系统一些情况,并在此前与神乐接触过的警部补浅间玲司逐渐推测认为,蓼科兄妹和白鸟都不是神乐杀的。
最终,在神乐与浅间的合作下,他们不仅成功找到了Mogul系统,并得知了全部真相。原来DNA搜查系统多次出现查不到的情况是因为蓼科兄妹在开发系统时故意加入的“缺陷”,而Mogul系统可以修正这一缺陷,届时就可以提炼出“白金数据”,从而找出之前无法锁定的嫌疑人。其实是政治家和官僚等一些位高权重的人,要求将自己和家里人的DNA情报处理为“白金数据”了。
对于《白金数据》这本小说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新兴技术,都不应该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但也不能因为少数不法分子的不当使用,而影响新技术的发展、普及进程。关于隐私保护的问题,需要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DNA等个人信息的管理和应用权限,积极推进类似DNA搜查系统的新兴技术合理应用于,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在看《白金数据》原著小说之前我先看了同名电影,所以在心中会有一个明显的对比。在我看来,小说和电影内容最大的差别首先是在人设上。电影中的水上教授叫水上江利子,是由曾出演《东京爱情故事》而被中国观众熟知的铃木保奈美饰演的。而在原著小说中,这一角色叫水上洋次郎,是个男的。这性别上的不同就令此人在整个原著故事中做的事变得更多了。
电影和原著小说的另外一个不同,就是在书中多了一个叫铃兰的女孩,她自称是Ryu的女朋友。最终证实神乐逃亡时他看到的铃兰只是幻觉,而在现实中铃兰的真身其实就是蓼科早树。在电影中直接就说了蓼科早树和Ryu是恋人关系,这样明确的人物关系就使得神乐更肯定Ryu不会杀蓼科兄妹。我觉得还是原著中的故事情节设计更合理、顺畅,更复杂、离奇。
或许是我近年来看的科幻电影不少,但没怎么看过新的科幻小说的缘故,所以在看《白金数据》之前,静脉认证系统对我来说是一个有点模糊和陌生的概念。我是在看这本小说后,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才知道了人脸、指纹、虹膜以及静脉等不同认证方法的特征和各自的利弊。大概就是因为总是能在东野圭吾的小说中,欣赏精彩故事之余学到一些新知识,所以我才越来越喜欢看他的作品。(作者:Rosiedream)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金数据》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