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1000字
结合以前看过的几本关于方法论的书,再加上今天读完的这本《拆掉思维里的墙》,想自信地说出“我的阅读水平又上升不少啦”这样的话。
以上的自夸某种程度体现在我觉得鄙人开始懂得“批判性思维”重要性。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谈到如果想要评论一本书就得投入作者设定的情景和世界中,先要懂得他表达的主题才能作评判。这本书有鸡汤的嫌疑,但还是在很多方面点醒我,鼓励了我。
每次看完了书就只能记得十分之四五…以前会莫名地责骂自己“唉,这样怎么够呢,你应该记得80%以上才好呀”;现在对我而言,阅读有收获就是为成长积累,读书又不是什么奥林匹克运动会,必须争个高下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多么厉害。
像书里说的,人类由社会系统和自我系统组成,社会系统负责达到别人的期待,别人的评判,而自我系统看重幸福感的收获,比如满足感,公义,奉献等等;本来二者齐头并进,生活平衡,但是长大后社会系统越来越强大,我们就会把别人定义的成功看做是理所当然,随着被匆忙的生活麻木而觉得踏实,忘却了听从内心的渴望。其实并不是要完全撇去社会系统,冷眼看待世俗,毕竟我们身为人类还是得要能生存,才能生活;而是要在前进的过程中,常常审视自己的内心——我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感吗?还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
思维里的墙还包括对自己的限制,换句话说就是缺乏尝试的勇气。我这个年龄能看到这本书是挺幸运的~因为我还年轻,失败的成本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特蕾莎修女说“上帝不要你成功,祂只要你尝试”,看到这句话真的瞬间泪目,尝试之后失败就当积累智慧,成功那就是成长了呗。我在很多时候也是特别害怕失败的人,因为觉得失败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我可能会承受不起;作者告诉我可以在小范围内冒险,可能由此积累的勇气越大,心理承受能力就强了吧——那都不是事儿~
书里还给我强化了“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都是多元化的”概念。以前不管是看书还是看电影,把人真的就只分类于好人和坏人,可见不读书思维是多么固化 ;现今会理解好人也不一定全方面都做得完美,也会非常烦恼,邪恶的念头也会有,而坏人一开始也不是想当这种人人喊打的角色啊,也许是生活所迫脱离正轨…理解归理解,我还是站好人。
想法不少,但是每次要组织语言写下完整的文章时又显得很无与伦比逻辑混乱…还是得多阅读,才能拯救我的愚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