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400字
名为《百年孤独》,而我们能读懂的是它的百年热闹,难读懂的才是“百年孤独”,这样一个家族从单一有序变得庞杂无章,从主宰到被主宰的过程,就注定了其终究消亡的命运,最初的家族有选择地生与死,而最终的家族命运却握在了时代的手中,牢不可脱。
别人读《百年孤独》,往往被它重复而又无序的名字及人物关系的冗杂所困扰,而我却不然,名字只是我们认识人物的代码,有了这个代码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去阅读,去对应人物的经历,可是它不应该成为阅读这本书的一个禁锢,相反,我们应该为这样一本书去最大程度地开发自己的阅读智力,不需要清晰而明确的姓名代码,只仅仅把这样一个人在脑海中描画出来,让他成为你的脑海里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也就不称其为问题了。
最初还不太理解这样起名字的缘由何在,可是读过之后才发现,这是人物性格重复的必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孤独挥之不去的必然,从最初的父亲开始,他是这个家族里最自由的个体,有充足的条件和权利去选择何以为生,何以为死,也丝毫不畏惧宿命论所带来的威胁,因着这种勇气和力量,他战胜了所谓“生出猪尾巴孩子”的宿命,并且凭借一己之力开始创建属于这个家族永恒的荣光,在我的心目中,这位父亲也是永恒而不可战胜的,他是这个家族最初的力量源泉,即使他的方式存在弊端,无法逃脱最终被禁锢的魔咒,可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抗争力量和探索精神是无法被复制的。
像《红楼梦》一样,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也是历史的一段缩影,但我总觉得这本书不应该仅仅为历史而作,它所诠释的孤独应该是人类伊始最本真的状态,人生而首先只是赤裸裸的一个人,他们伴着孤独而来,无论成长的过程经历了什么,最终也是赤裸裸一个人离开,孤独是伴我们始终的存在。
看完这本书,我确实只读懂了其中的“百年热闹”,贯穿七代人的家族史,人潮熙熙攘攘,接踵而至,每个人虽说有着被复制的命运,可是也不难发现他们的人生各自有着各自不可复制的精彩之处,为何要用“孤独”来定义呢,初读的我很难体会到深层次的孤独,但是在每个人的命运里却都能隐约感受到那份孤独感,有人为孤独所生,有人因孤独而死,有人在苦苦寻觅孤独,有人却不肯面对孤独,每个人的孤独都像院里开满的花儿一样,散发着同样的芬芳却又各自翩跹,是孤独给了这个家族生机,也是孤独带着它走向消亡,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死亡也是注定了的,往往都是旁观者看得清明,唯有当局者不自知,以为自己可以与宿命相对抗,却在最有激情的一刻被碎为齑粉,才发现自己创造不了历史,其实不光你自己,哪怕是穷尽整个家族之力也动不得它毫分,而你却已经遍体鳞伤。
在现实主义里,伟大的小说家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以最真实的笔触为我们再现客观世界,像列夫·托尔斯泰;另一种则是能够为我们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而它与现实却无处不相像,像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尔克斯说过:“当人类坐在一等货仓,而文学只能坐在二等货仓的时候,世界就完了;当文学坐在一等货仓,而经典却坐在二等货仓的时候,世界也就完了”,经典之所以成其为经典,正是因着它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永恒难衰的魅力,单纯为阅读而阅读,只能解之一二,何时因心灵契合进行选择性阅读的时候遇见它,才真正有可能体会到它于你而言最具价值的价值所在。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百年孤独》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