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700字
这是一本读后思绪万千但言之又如鲠在喉的书。若不是因为近来阅读了王小波的《白银时代》,我是断不会阅读乔治·奥威尔的《1984》的。王小波曾为这本书写过如下推荐语:“一九八零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金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
是的,对于奥威尔,“1984”是个预言;对于王小波,“1984”已是历史。当可怕的预言变成历史,我们是应该悲哀还是庆幸?悲哀不幸的降临、庆幸不幸的远去。
在我眼中,这就是一本恐怖小说,这种真切的恐怖让我不寒而栗。书中,在奥威尔预言的大洋国内党中,温斯顿本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据“老大哥”的指示,对已经出版的刊物、报纸、书籍等一切公开出版物进行“必要”的修订,以使历史与“现实”保持一致。矛盾的工作性质、扭曲的社会现状使得温斯顿越来越迷茫和绝望,只能把自己的情绪寄托在一本那个年代本不该有的日记本中。直到有一天,朱丽亚的一个纸条“我爱你”打破了温斯顿浑浑噩噩的生活,他们之后不断的偷情幽会,给他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的所作所为,在“无性”主义盛行的大洋国是大逆不道的。该来的总会来,在第三部中,我们终于见识了“老大哥”的威力,那人人闻风丧胆的“一〇一室”威力惊人,它可以让人背叛一切,哪怕是最珍贵的爱情。看着温斯顿被疯狂洗脑,我不禁冷汗连连,内心悲伤到了极点,“2 2=5”不再是可爱的错误,而是残忍的现实。当温斯顿不再坚信“一种文明不可能建立于恐惧、仇恨和残忍上,因为这不会持久”时,人间还有什么不能被颠倒黑白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84》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