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000字
人若不知足,得陇又望蜀。
每个女人心中大概都住着一个爱玛包法利:漂亮、优雅、爱妻如命的丈夫、可爱的小女儿,简单幸福的三口之家,没有婆婆的叨扰,丈夫永远和自己站在一边。
刚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羡慕爱玛的,已经拥有这么多,我就心满意足。再接着看,我是同情爱玛的,她不是强者,而是弱者。她的内心从没有得到过满足与安宁,无论是嫁于包法利换一种人生,还是与罗尔多夫偷情满足对爱情的青春感,还是最后疯狂的拥入莱昂的怀抱。她一直沉湎于自己的幻想与肉体的欢愉中,从未脚踏实地的踩在地面上过,这也造就了她悲剧的一生。
波德莱尔曾对爱玛这个人物做了分析,提出了一个颇为新颖的看法,即【移情】他写道“尽管福楼拜完全具有喜剧演员的热情,但他还是不能不把一种男性的血液输入到他所创造的人物血管里,加上包法利夫人本来就是个刚毅、野心勃勃和爱幻想的女人,于是,包法利夫人就成了男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觉察出爱玛真实性别的人。这表现在她身上的各种品质:一是幻想,二是毅力,三是对诱奸和感化的情趣,即讲究穿戴。
爱玛包法利的悲剧大概有以下几条原因:
首先她所受的教育超过了她的身份。
她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里,接受了上等教育,这就是造成了她悲剧的起因。因为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和小镇上,如果接受的是一般教育,做一个安于现状的贤妻良母,倒是这一阶层的女子的正常命运。可是,如今她接触到的这种教育却产生了不良影响。宗教布道和宗教音乐刺激了她想入非非的心灵。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使她沉湎于虚无缥缈的爱情遐想中。[额让我想到要少看点言情小说[允悲]]
其次,这种教育在她脑海里产生了各种不协调因素。
这种教育的后果是使爱玛向往上流社会的糜烂生活,而她却以为这才是幸福的所在。她从侯爵的舞会中看到了巴黎社交生活的缩影:寻欢作乐的上流人士,荒淫无度的老贵族,传情递信的贵妇,都令她羡慕不已。这个舞会在她的脑海里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最后:这种婚姻与这个女人所受的教育并不适应,而适应她自己的身份。
不幸的是,爱玛在生活中并没有找到美满的婚姻。她的丈夫是一个庸碌无能的医生,爱玛对他没有爱情。小说中,作者刻意描写了平庸、卑劣、污浊的现实与她的浪漫幻想的矛盾。托泰是个毫无生气的村庄,不可能给她提供莺歌燕舞的场面,到了稍微大一点的荣维,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情场老手罗多尔夫来往于大城市和荣维之间,他看穿了爱玛的渴望并趁虚而入,失足的爱玛从此不可遏制的走向堕落和毁灭的道路。她把爱情想象成“一只披满粉红色羽毛、在富有诗情画意的瑰丽天空中翱翔的大鸟”,认为爱情“应该从天而降,伴随着巨大的轰隆和闪电——就如同猛然扑向人间的暴风雨,让人世间感到震惊;犹如狂风扫落叶,把意志夺走,把整个心灵带往深渊”。
小说中另一个极端:包法利先生。
平庸恶浊的社会风气也产生平庸的人物,包法利就是代表。他思想平庸,生活浑浑噩噩,举止毫无风度,医术平常,但在奥梅的鼓动下,居然想名满天下,可见虚荣心想当强烈。他根本不懂复杂的手术,却要给金狮饭店的跛脚伙计开刀,到头来束手无策,只得另请高明,把受害者的脚锯掉。他不是药剂师的对手,生意逐渐被奥梅抢走。爱玛死后,他偶然发现了妻子和罗多尔夫的奸情,不仅不想报复,反而表示不生对方的气,把过错归于命运。这种逆来顺受的窝囊人物,是平庸的社会风气产生的新典型,也是福楼拜敏锐的发现,这不能不说是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揭露。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一系列卑劣的角色。
奥梅: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没有开业执照的药剂师,卖弄知识,不懂医术,却想医好瞎子,但当治不好瞎子时,瞎子就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敌,他利用报纸,制造舆论,终于把瞎子关进收容所。他卖身求荣,参加竞选,排挤同行,但当局宽容他,舆论保护他,他获得了十字勋章。
勒莱:商人兼高利贷者。直接或间接促成了爱玛的死亡,主宰了荣维的经济命脉。罗多尔夫:地主。寻欢作乐的老手,和爱玛逢场作戏,一旦要他做出牺牲,便断然拒绝。
莱昂:文书。从畏畏缩缩到大胆无耻,为了自己的前程想摆脱爱玛。
布尔尼西昂:教士。面对爱玛的吐露反应迟钝,没有察觉,爱玛只得欲言又止。
总之,小说写出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社会现实。
最后,《包法利夫人》因为破坏公共道德、宗教道德和有伤风化罪被起诉,当然,福楼拜先生胜诉。我就在想:如果给《金瓶梅》这样一个机会,它能胜诉吗?
【在他眼里,宇宙虽大,也大不过她的柔软光滑的衬裙】
【在她的渴望中,她把奢侈的肉欲与爱情的喜悦、习俗的优雅与感情的混为一谈】
【她不断地重复着:“我有个情夫!一个情夫!”一想到这个字眼,就像想到自己突然又有了个青春期,叫她兴奋】
【人类语言犹如一只破锅,你把它敲打出旋律,本想感动星辰,结果却逗得狗熊跳起舞来】
【尽管她躺在坟墓里,却还在腐化他】
ps看的实体书,宋维洲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