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乌合之众》读后感_1100字

《乌合之众》读后感1100字

坚持着读完了这本书。如果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足够的世界史沉淀,读这本书会像我这样吃力。
先说一下书中的很多注解都不相符,大概差一个位置,有点错位。
在谈一下感受,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在读一个外国人写的《丑陋的中国人》类似的书,还记得当时看丑陋的《丑》的时候觉得很不舒服,中国人的所有劣性被集中起来批判得体无完肤,觉得柏杨老师有点偏激,但书中言论却又无法让人反驳,总有一些特点能在某些人身上、甚至自己身上得到印证。但读完也就读完了,依旧觉得偏激。
《乌合之众》一开始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批判群众到极限,而且读起来晦涩难懂(关于哲学或者心理学的著作一向给我这样的感觉,所以这类书看得也比较少),逻辑不清晰时很容易不经大脑跳过片段,但是越读越觉得作者还是比较客观的,很多观点很容易让人对号入座,却也很容易让人进行深入的思考。
创作背景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可能很多情况放在中国并不符合,比如说某个时期群众的特点中西方确有差别。整体上的特点往远了、往深了想,却那么相似、如此符合。
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深陷一个立方体牢笼,没法突破枷锁,读完的时候也并没有豁然开朗,只是觉得松了那么一口气。从书中学到了很多小知识,比如说左派的来历呀,一些时期政党的名称及典故等等,也对某些观点有一些思考,比如过群体的特点等等,让我想到了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网民,这是一个异质性群体,却总能因为某些时事热点聚集在一起,形成对立双方及中立方开始辩论甚至骂战,等时事热点一过,这个群体就自动解散,等到下一个热点出现,这样的群体又自动形成。我们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群体或者团体中扮演一个角色,有的人充当了那个领袖,有的人充当跟风的一份子。可是最后又怎样?慢慢的都会烟消云散,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东西明天有可能就被视作糟粕,更多的感受还是人生这场戏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找寻自己内心真的想要的追寻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跟风的人已经够多了,何必再苦苦追上他们的步伐?
以前觉得一个理性的人太厉害了,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现在觉得感动的人也可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任何人都会受感情的影响,“理性的人”做决定之前可能衡量了很多自己心理上可以接受或者拒绝的结果,最后选择一个情感上最能接受的决定,而“感性的人”只不过是选择了情感上最容易接受的决定。
打卡了,希望有机会再看,到时候可能会否定自己的观点,也可能会有新的想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乌合之众》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