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1600字
书信的头与尾牵动着的是两代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导向:十八岁对于终极价值的定锚,民族主义的群体归属感,少年清狂的“玩式”学问,价值信仰与挑战权威的权衡,生存状态的道德拷问,贫富差距的社会责任,烦恼困难引发的品质开拓,伴侣选择的“维特式”困惑,私己冲撞的美学经验,异文化的尊重与认同,学校体制的培养方式,青年成长中“平庸-成就”的思考,规则禁令设立的有效性等等。这样一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母子对话作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体,也引发了我的诸多共鸣与思考。
一直觉得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相处模式,原来天下父母何其相似,龙先生在儿子“独立宣言”的年龄段,也会担心母子间每次隔山跨海的对话仅仅局限在不疼不痒的问候上“吃了吗?功课做了吗?缺钱吗?”也会担心时代背景与文化差异成为错过孩子成长的那段鸿沟,也会担心孩子成长的同时会慢慢地将父母越推越远。书信形式带给为人子女的我更多父母内心的感受,不由地想起我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幸运的是成长并未让我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缺乏家人沟通的孩子,一直以来都会主动向母亲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积极亦或低落,我的成长母亲从未缺席,她像我的朋友倾听我的点滴成长;她像我的成长导师我永远敬重。前段时间与姐姐视频时的一句话让我百感交集,姐姐说: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妈妈担心你担心地睡不着觉,她现在可胆小啦!”我一时语塞鼻头发酸,母亲一直说我们是小鸟,扑闪着翅膀慢慢成长,蓦然发现母亲的角色更多的是倾听者、建议者、守护者。成长是一次次地远离,她望着你离开,欣喜而又悲伤,我们长大了,她的胆儿小了,无论我们走多远,万家灯火的归途总有一个身影在你飞走的原处等呀!等呀!
关于人生跑道的竞争,似乎从小到大我们都被灌输一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市场上盛行的励志成功学被无数人追捧,我曾经一度认为这些说的很有道理,既然不够好,那就只能努力。但是突然有一天我产生了对于人生努力的严重怀疑,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人都要拼命前进,前面有什么呢?为什么成功要比失败来的光彩?为什么很多人成为了生活工作的俘虏?为什么成功与平庸的关系如此定义?想起之前听过一位哲学老师的分享会,在讲到马克思的“自由自觉的劳动”时提到当代大学教育的悲哀:学校就像一所工厂,学生就是工厂里一条条流水线上的“定制产品”,毕业之后投放到“人才市场”等待商家签约,这场“出卖自身”的交易背后带来的“薪酬制度”“男女同工同酬争议”“加班制度”种种问题,都与“自由自觉的劳动”背道而驰,当工作与谋生相挂钩,很多人被剥夺了生活的快乐。诚然,龙先生的回答给了很好的解释: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千山万水的尽头其终极对象还是“自己”,把握这一点,我相信心灵会找到安放之处。
“老”意味着“衰老、死亡”。安德烈对于母亲希望自己子女怎样记得自己发问,我不曾向母亲提出这样的疑问,因为在我心中关于怎样记得母亲已经有了一个坚定的答案。可是,我不曾知晓从母亲视角出发对于孩子如何记得自己的希冀,龙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眼眶湿润。面对老与死,就是面对生命,那个升起熊熊柴火的房间,孩子们在这里寻找温度与光亮,天亮了,火灭了,可这房间的温暖与力量足以支撑孩子们跨越山头,走过冰霜。一直很喜欢《夜空中最亮的星》这首歌,有人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上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是一支含泪的烛光···”因为有终结,生命也有了不可估量的意义。若把每一个至亲至爱的离开都定位于是夜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每当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或许永远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知道他们从未离开。他们在时,我们尚有出路;他们走了,我们只剩下了归途。趁时光有力量,请注视他们,因为要记得他们今生今世或许最后的模样。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