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个比利》读后感1200字
到后来,大家都很沉默
看全书的过程中,一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从开始我就知道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却还是用了很久才逐渐接受这种病真的存在。本书让我相信,原来一个人真的可以分裂成24个不同的人格,包括秉性,语言,能力,甚至性别,尽管很不愿意称呼他们为‘人格’,在我看来,分裂开的人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会感受到人情冷暖,加之刚刚看过东野先生的《白金数据》,情节更是虚幻,有如在看一部长篇小说。从1,24-2,4 ,一直到今天早晨才看完其全部内容,只是很唏嘘,原来“舆论”这个东西不只存在于中国,他遍布在世界各地,就连美国等如此发达的国家也不能例外。不管在哪里,总会有一些人不能接受的东西,法律很厉害,可以保护妇女儿童,但也有很多法律保护不到的人。
已经记不清比利究竟去过多少次监狱和所谓的连监狱都不如的医院,到最后,让人绝望的是经过了这么多次的庭审以及各方律师医生的努力之后,比利还是被法官判到了利玛医院。在那里,只有不明事理的院长,医术平平的医生,还有恶毒的保卫,只是,比利再也坚持不下去了,看不到曙光的明天,还有什么盼头可言呢。
最后的最后,1981,12,22,“老师”结婚了,这可以说是不幸的生命中最幸福的一件事了吧,可幸福来得太快,去得也快,仅仅维持了52天的短暂婚姻,因妻子再也受不住外界的压力而选择离开。“老师”消失了,我们能说什么?指责坦达的离开吗?怪她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可她又有什么错呢?真正该反省的,是那些无良媒体,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舆论’导向有多强大,它摧毁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精神,还有肉体,但还是这么做了,想问你的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在这个事件中,我没有看到“人权”的体现,呈现出来的,只是某些医生对这个领域的不专业,对待病情,他们没有大量专业的知识储备,甚至不相信前人对病理的科学研究,在法庭上,他们堂而皇之地说自己不相信有这种病的存在,只把这一切归结为‘精神病’,一味地给“老师”服用不对症的药物,使其愈来愈严重,到最后,导致里根不会讲英语,一向乐观的阿瑟想自杀,所有人格都到达崩溃边缘,他们称自己犹如躺在没有盖子的透明棺材中,8岁的戴维称之为‘死亡之地’。
上帝总是很不公平,一个人的命运已经很悲惨了,可还是要给他的胸膛上再插一刀,让他受尽磨难再心甘情愿选择离去。书中没有说比利最后的结局,查资料得知他是因癌症在2014年哥伦布市去世,一个天才由此没落。
这本书很多人都没有看完,原因很多,书读到最后,想法也寥寥无几,大家都很沉默,可能对美国的人权很绝望吧。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所谓的人权。人权是有条件的,他只是给那些没有犯过错的公民给予的特殊权力,像比利,一开始就是强奸犯,终此一生都会戴着这个头衔,对他而言,人权的存在就是个笑话。
想说,这书虽然看了让人很绝望,可还是要笑对明天,不慕将来,不负过往,才是本来该追求的生活,阳光和狗,就是我想要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24个比利》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