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1300字
本书名为《万历十五年》,实则讲了万历年间的制度、权力划分、军事、经济、发展等个方面,为我们详细描述了臃肿庞大的大明到了万历时已摇摇欲坠的情形。
初次了解明史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当初也就是打发时间,万历仿佛不算太重要,只记得当时的张居正,大明在万历年间之所以不倒前十年是因张居正,后十年是因申时行。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的官僚之间的斗争,相互的勾心斗角,责任则相互推诿,互相陷害。在下层的努力往上爬,甚至不惜拉别人下水、诬陷。上层的防止自己被搞下去。还有就是宦官的权倾朝野。对其经济、制度、军事倒思考不深。
《人民的名义》的确提醒我看了看万历,看完以后更觉得人民的作者想通过反复提及万历来提示什么。人民最关心的词语中,近十年似乎总有反腐。政府的权力,政府的效率,制度完备性等问题仿佛和四百多年前一样,值得思考。
作者写《万历十五年》的目的也一定想能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读罢此书,特别是作者的大历史观,让我联想到《人类简史》,中国的帝国社会实在农业革命以后,进入的是农业社会,明朝的最大问题,个人认为实则是不能承认自己的无知,总认为刚开始的是最好的。明的制度在朱元璋制定后,大的框架便不能改动,甚至小的地方改动都要经历重重阻力。我们都知道变化之普遍性,以不变应万变在很多时候是不适用的,这种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承认错误的主要思想,是阻碍进步的根源。中国的传统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明并非特例,文人墨客以曾经的历史人物作为标杆,以为以前的是最好的,不向未来看齐,是很悲哀的。所有的做法政策是为了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拒绝先进是几千年根植于统治阶级的毒瘤,没有体会过变化的好处可能也是其悲哀吧,当然此思想之源头有地理位置之限制,千古经验之累积,不是一时能改变的。如果有过改变并尝到了甜头,肯定会是一个正向循环,像西方的资本化,但中国地主阶级政治影响力太大,导致我们社会根本不可能向前进步。
当初选择了儒学也是一大问题吧,作者多次强调用道德代替法律,没办法呀,从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已经用“礼”来管天下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呵呵。如果当初选择了法家,可能会发展出完善的法律,但是不利于君主的超然性存在,统治者不想选。如果选择了墨家,中国可能会有很好的科学基础,但墨家的“兼爱非攻”,统治者不可能选。道家的无为而治,让其更不可能。只有儒家,愚民更好管理,注重尊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利于管理,更利于家族千秋万代。
统治阶级不会考虑被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的利益是政策的出发点,只有被统治阶级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觉醒自己的思想,才能争取到一定的利益。明朝所有今天我们看起来愚蠢的政策都是维护当时统治者的利益,重农抑商,和稀泥,拒绝对外贸易,重文轻武,都是维护可怜的如惊弓之鸟的贪婪守财奴大地主的利益。让他们放弃自己的利益,不可能,因此明朝的问题无解。他们不知道放弃目前的利益模式可能有更大的利益,不知道贫富差距的过分之大会导致社会动荡,不知道地缘政治,最重要的是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不想去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