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亲密关系》读后感_1800字

《亲密关系》读后感1800字

亲密关系是一个需要终生去研习的课题。很早就在别的书中看到过一个观点:亲密关系是治愈童年创伤的良机。也就是说,如果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让你深感原生家庭的影响无法摆脱的话,一段亲密关系是改变的契机。但这个契机迷人且危险,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它会把你推向更深的泥淖。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一个场景。男方因为女方乱放东西,屡次三番劝导叮嘱无效,双方开始了争吵。

男:为什么我说了这么多遍,你都不放在心上!不乱放东西有那么难?(根源:小时候不被父母重视,认为自己没有价值,需要伴侣肯定自己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女:我就是单纯忘了而已!这么一点小事为什么一定要指责我?你没有乱放过东西吗?(根源:小时候经常受到父亲的指责,反抗干涉、批判和教导,渴求鼓励和肯定,同时也价值感不足。)

但是当争吵爆发,他们能想到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吗?大部分不会。

那一刻,站在他们面前的对方就是敌人,就是需要被打倒的对象。双方都竭力证明自己是对的,用怒火来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和创伤。毕竟发怒可比面对从小盘踞的无力感容易多了。

两个人的相遇,是双方携卷着他/她的历史而来。儿童时节我们渴求归属感和重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需求就被投向了伴侣。所谓幸福和快乐的感觉,是需求即将被满足时产生的。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情人的蓝图。如果追求者没有达到标准,就挑选一个最接近的人去进行改造。最初“月晕效应”的光环消逝后,我们的被掩盖的需求和痛苦重新浮现,这时候又去花大量的时间去控制和改造伴侣,在达不到目的时候陷入权力斗争,在精疲力尽的时候选择放弃感情,并美其名曰“一别两宽,各自欢喜。祝他日喜结良缘。”

权力斗争游戏中,我们会把自己困在一个受害者三角监牢里。不时的将角色转换为“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尽管扮演着的角色并不是真正的自己,但是我们无法遵循爱的召唤和灵魂的指引去对待情人。

为什么?因为真实地面对创伤和痛苦太难了,承认快乐和幸福无需外求太难了,明白问题不是别人的都是自己的也太难了。

但是灵魂伴侣必须要经历幻灭、内省的阶段,难是自然的。难的也不全是亲密关系的建造和维持,难的也在于找寻自己的灵魂和本质。

对家庭的死忠观念让我们不断地去重复父母祖父母的行为方式。很多人结婚之前发誓不找与自己母亲相像的妻子,却又在多年后的某个瞬间,发现自己与妻子的争吵,竟然与父母的争吵那么相似。与其说是找错了人,更多的是循着自己家庭的模式,将伴侣改造成了上一辈的模样。同样,对伴侣的牺牲也是在家庭中牺牲的延续,因为找不到自己,所以需要不断牺牲换取价值感,这一切的信念基础也是:“我做到这个,你给我那个。”而不是:“我能给我自己这个。”

不管是对家庭抱有死忠观念,还是对伴侣无法停止索求,最终的结果都是带来种种限制性观念,放弃探索内心,屈服于“小我”对自己的怀疑,也就是屈从了死亡的诱惑。行为上既有可能选择“自我放逐”,也可能不断更换新的伴侣,陷入一场新的轮回里。

听着就太苦了。但是苦可能就是人间百态中最常见的一种吧。不管是受到亲密关系多少荫庇的人,也会经历幻灭和内省的过程。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遵循自己的内心,听从灵魂的指引。这么说十分笼统,实际他在解释亲密关系的各种误区时,穿插了解决方法。如果对长篇大论不感兴趣,直接看他讲的“亲密关系通关法则”一章也能有收获。

怎么讲呢,我个人理解这本书各种原则的适用对象是已经结婚的夫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绑定关系,那么出现了感情问题和沟通障碍的时候,这本书真的是不错的参照。

对于尚在择偶阶段的恋爱人士,我对本书的观点并不十分乐观。老一辈人说,以前他们东西坏了喜欢修修补补,现在的年轻人遇到不称心的就换,所以孤独。但是我依旧认为互动是双向的,一个人按灵魂的指引行使大爱,另一个人却已经掉线了,也缺乏改善关系的动机和意愿的话,这段感情也是了无生趣吧。

自而沉稳,然后爱人。但是已经沉稳了,还是话讲不通怎么办?

换人吧。

所谓没缘分和命运相拦,其实也是两个人的性格决定的。某一方注定不会内省,那么另一方就是想破头也没用。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伴侣,是在你确定了永远与之共度一生的基础上所做的伟大尝试。

爱情这个事,动脑子也好,学知识也罢,太过用力总是无法持久。凡人承受不住的。我把亲密关系换成了爱情,是想告诉大家,现实当中我们多用寻觅爱情而不用建立亲密关系这样的表达,实际就暗含了现实与理想化间的距离。

书是好书,可能现阶段我就只能懂到这里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密关系》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