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读后感1600字
《刺》读后感
花了一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有些压抑,压抑的不是故事,是现实。
(一)
本书分为三章:《蔷薇下的刺》《月季花的刺》《仙人掌的刺》,分别对应三个时间段里,发生的三种暴力事件。少年,校园暴力;中年,职场暴力;老年,网络暴力。主人公不变,变的是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角色。
韩晓婷(女):校园暴力的受害者,职场暴力的加害者,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刘涛(女):校园暴力的旁观者,职场暴力的受害者,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张蓓、张蕾(女):校园暴力的加害者,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王橙宇(男):职场冷暴力的受害者,网络暴力的加害者。
众多键盘侠:网络暴力的加害者,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好像有点啰嗦和复杂。但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施害者和被害者的角色是常常会发生互换的。当人们选择以暴制暴的时候,结果就是滋生更多的暴力。
“以暴制暴的结果,就是滋生更多暴力。” ――李尚龙《刺》
(二)
少年时的张蓓、张蕾和刘涛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张蓓笑了,说:“刘涛,你是不是傻,国情不同,我们未成年,是受保护的。”
张蕾讥笑道:“对啊,在我们这里‘犯罪’是受保护的。”
刘涛说:“瞎说,你这叫什么犯罪?”
这暴露了如今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心智不成熟。简单说来就是无知,无知者无畏。
张蓓、张蕾等人甚至录下了侮辱韩晓婷的视频,并将部分上传到了网络,以作为威胁的手段。现实中类似的事情不少了。这不是蠢,是太TM蠢了!这背后暴露出来的就是施暴者赤裸裸的无知。不是不知掩盖罪恶,而是不知何为罪恶。
“打人怎么啦,这明明很有趣不是吗?你看她被我们踩在脚下就像条狗一样哈哈。大家快来看,她就像条狗。”
汗颜。部分人会对青少年施暴者辩解,他们不过是还小,年少不懂事,情有可原。是吗?我倒是认为小孩子的邪恶才可怕,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邪恶。
(三)
所以接下来我想说的是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这也很重要。
对于老师,请不要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在校园内,教师就是学生的监督者和保护者,应尽力保证学生不受到伤害。普及相应的知识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观念,防患于未然。
对于施暴方的家长,请避免以暴制暴,那会使仇恨蔓延;也不要视而不见,纵容孩子的恶性行为。
对于受害方的家长,请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孩子的世界其实很小,除了学校就是家庭。家是人最后的底线,如果在家庭感受也不到爱,那就只剩下了绝望,很多未成年人自杀就是这样发生的。同样的,不要以暴制暴。
(四)
遭遇职场暴力的刘涛觉得很委屈,被昔日的同学,今时的上司处处刁难,却难以脱身。鼓起勇气向上司质问缘由,得到的答复却是简单的三个字“你笑了”。在多年前的校园暴力事件中,我在被侮辱,你在旁观,你在笑。你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所以我现在要惩罚你。
我们大多数人,不管是在校园,还是在社会,在暴力事件中多充当着旁观者的角色。但那并不意味与己无关。如果说打人者是棍棒,那旁观者就是棍棒上的倒刺,涨了施害者的气焰,加重了伤害的力度。如果害怕引火上身而不出面干涉,至少不要起哄,不要嘲笑,不要孤立被伤害的人。
一个人在集体中,总能够爆发出惊人而可怕的力量,他在集体中,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作恶,因为集体把他最坏的一面伪装起来了,人在集体中,智商是堪忧的。 ――李尚龙《刺》
(五)
第三部分是网络暴力,或者说是语言暴力。说实话,我不太能接受作者在这里的设定。2050年了,科技进步了,时代变了,民智还是这么低下吗?法律和道德规范还在原地踏步吗?不知道。但我总希望是要越来越好的。
写在最后
书中还存在一些其他瑕疵,但作者聚焦于校园暴力等,并将其写成小说已是难得,毕竟国内还少有专门反映校园暴力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引人思考,促人改变,足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刺》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