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适者》读后感1100字
第一个重点我们说了进化的根源是什么。进化的根源是 DNA 上基因的变异,因为生物的性状从根本上说是基因控制的,所以 DNA 上基因的变异,就可以表现为生物的进化。而且通过计算我们能发现,生物进化的速度其实并不慢,进化可以很快地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发生。
第二个重点我们说了进化是如何发生的。DNA 上基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素材,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最适应自然的性状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进化的逻辑。如果遇到了相似的自然环境,那重复进化的现象就会发生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身上。
最后一个重点说的是 DNA 填补了生物进化史研究上的哪些空白。DNA 上的不朽基因,证明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同样,不同物种体内拥有的相似基因,让生物产生了相似的生理结构,物种的外表只是假象,它们体内的基因工具,才是造就相同与不同的本质原因。这两项重要发现让我们对生命的起源、对生物的进化有了与以往不同的全新认知,可以说, DNA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自己,重新认识了生命。
在本期音频结束之前,我想和你分享一下作者在最后的感悟。我们总说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可是今天“适者毁灭”的现象反而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你没听错,就是适者毁灭。DNA 上基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适者生存的推手,而人类是适者毁灭的推手。
我们再来举个例子,在15世纪的时候,外出航行的船长们总会抱怨,加拿大附近海域里的鳕鱼太多,有时候船的航线经常会被密集的鳕鱼堵死,所以当地的捕鱼业一度非常发达。但是到了1992年,加拿大的北方鳕鱼渔场彻底关闭,因为和20世纪60年代比起来,这时鳕鱼的数量下降了99.9%。虽然政府开始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希望鳕鱼种群数量能恢复,但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当地的鳕鱼规模还是远远小于当初。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在于,体型越大的鳕鱼性成熟就越晚,所以体型大的鳕鱼一般在能繁殖之前就被捕捞了,所以剩下的个头小而又成熟早的鳕鱼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群,这样一来,在人类的选择下,鳕鱼种群就出现了逆向进化,个头越来越小,本来以其他食物链中上层鱼类为食的鳕鱼,自从体型变小后,反而成了这些鱼类的猎物,在这种情况下,鳕鱼种群的恢复变得异常艰难。从大自然的角度来看,鳕鱼是一种成功的生物,它们适者生存,但是在人类的干扰之下,适应自然的鳕鱼反而走向了毁灭的道路。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类情况还在其他很多生物身上发生着。
所以作者在书的最后呼吁,别奢望修复元气大伤的大自然,因为光是要阻止它的衰败就已经很难了。英国自然学家赫胥黎兄弟说,我们现在正要“决定未来地球的进化方向”。所以人类必须要意识到,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也是作者在这本书里对我们的殷切期盼。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造就适者》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