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半场无战事》读后感_1300字

《半场无战事》读后感1300字

“班长,带我们去安全的地方,带我们回战场吧”。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在我眼里,这句话,成为了真个书的点睛之笔。

看完书后恰逢大雨,第一时刻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十五岁时田村为了逃避诅咒离家出走。然而冥冥中一切仿似注定,他最后终究还是被世界打败,只能重返现实的生活中,勇敢的生活下去。

书开篇说,“社会总是打击年轻人”。关于成长,就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世界。从伊拉克饱受战争创伤的记忆中归来,比利以为他会是美国的英雄,然后经历一次闹剧般的典礼之后,他才发现,他早已和整个世界格格不入。也才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如叔本华言,参与修建一座建筑物的工人,并不会知道这座建筑物的总体规划;或者,他们不会在心里时刻记住这一规划。正如一个旅行者只有在抵达了一处高地以后,才能够回头总体、联贯地看到自己所走过的迂回曲折的道路,同样,只有当我们度过了生命中的一段时间,或者在我们的整体生命终结的时候,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做事、业绩和创作的作品真正联系起来,包皮括其中确切的因果关联,甚至才能了解到它们的价值。

在伊拉克战场,比利不知道自己最终飘向哪里,尤其在第一次杀人后,他彷徨,他恐惧,他无助,如他自己在发布会所说,他已不知道对错。他渴望回到正常社会,或者说渴望回到家庭和姐姐身边,但是经历这次盛大的英雄典礼之后,整个世界扭曲的完全偏离了自己的预想。

伊拉克战争?Who care!发生在伊拉克的战事,以及比利的英雄事迹,其性质对于美国人而言,和任何娱乐事件差不多,持续热度不会超过十天就烟消云散了。

战场的英雄?Who care!这帮天真的B班战士以为自己是英雄,却被观众嘲讽“我们才不关心你们是不是gay”,甚至已读遭到地痞保安的殴打——或者说,是遭到现实的殴打。

你的战地生活?Who care!与其说女啦啦队员迷上的是比利身上散发的荣誉感,还不如说迷上了一群没经历过真正战场、只热衷于炒作的媒体大肆渲染出来的空中楼阁式的英雄。至于比利本身,对于“见多识广”的啦啦队长来说,自然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世界和平?为美国人创造生存价值?Who care!宣传你们只是因为你们对我有用,在我的眼里你们的价值只有五千美元!

那一刻,B班所有人都变成了田村卡夫卡。尽管世界上有那般广阔的空间而容纳你的空间---虽然只需一点点---却无处可找。

因为这个世界,不是原先你想的哪样,一就是一,二就是二。

所以在最后,比利林恩放弃了可笑的邂逅式的爱情,放弃了姐姐努力争取来的融入正常社会的机会,也放弃了和这个被泛娱乐化包围的美国社会的最后一丝牵连,如同《碧海蓝天》里的杰克,比利最终义无反顾的投入了自己的世界——战场。

因为只有在战场上,他才能找到共鸣,才能找到归属感。可能就像海德格尔所言,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go and see,my love”。克里斯汀饰演的姐姐,是伟大的。

据说美国北部作家都有着不紧不慢地性格。《半场无战事》同样如此,整个故事基本无高潮,就像一首诗一曲长笛,句不停歇娓娓道来,风轻云淡却形意万千,一曲唱罢你才觉得你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半场无战事》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