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夜深时分》读后感_900字

《夜深时分》读后感900字

生活,很残忍。我的意思是,对于一些人来说,生下来,活下去,很残忍。俄国女作家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在《夜深时分》里塑造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安娜·安德里阿诺夫娜。她五十岁了,单身,靠写诗负担着一个出狱的儿子,不能自理的母亲,和女儿带回来的三个幼儿。究竟发生过什么,好像都不重要了。这样的结果已经表明一切,无需再多说什么了,凭空想象一下就该知道她活得是得有多么的艰辛、多么的狼狈不堪。况且即使她没有具体说明,我们也猜得出,在那个大环境(苏联瓦解前后)下,希望是不存在的。
按道理讲,如此悲惨的内容很难会吸引我一口气看完的。怎么讲呢,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那它当然是灰色,是永远不透亮的灰暗与冰冷。绝对不会像国画墨汁般的那种温淳与厚度。它是钢筋水泥所制成的永远不可能走得出去的井。然而,在我看来,抛开故事情节,这本书很神奇,它有一股神奇的语言力量让你跟着她把一本不太容易读的内容读完了。
比如书的一开始就直接交换了场景:作为编辑的“我”收到一封没有姓名没有地址的信,上面说自己在去世的母亲那里找到一些文稿,想寄给“我”。然后两周后“我”就收到了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桌边记事》。就此,女主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着她的桌边记事...... 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很奇怪的地方吸引我,或者说,我还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手法的写作。后来在译者的前言里看到,原文除了经常时空颠倒混淆甚至常常连标点符号都没有。书里的内容也很奇怪,原本那么“好”的一个社会背景,作者完全可以大肆渲染的,可是几乎一点都没有。书里没写政治的莫测,没写战场上的硝烟,没写贫穷的卑劣与愤怒,连饥饿都忽略了。然而,就这样,在一片毫无生命气息中孕育着新的生命。在缺少形容词的含蓄中拼命挣扎着,活着容易么?太难了……
Lyudmila Petrushevskaya,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我连听都没听到过的名字,按照扉页上的介绍,被誉为“当代的契科夫”,这本《The Time:Night》,也在1992年获得了普希金奖。
她生于1938年,并且还活着。
真好。
2019/06/03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夜深时分》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