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精神》读后感1100字
1929年,美国爆发“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号称“永不出错的市场”在历经“柯立芝繁荣”(Coolidge Prosperity)之后,猛然倒下。可回溯倒下之前的状况,柯立芝采取的就是一种“放纵”的策略,对内减税,对外则是高关税的孤立主义政策。那个年代,美国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之低,在今天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想象。没有福利主义,没有所谓的“收入分配”,一切都是市场自己玩自己的。政府的“孤立主义情绪”达到了最高峰。
也不知道这位老兄是明白了什么,1928年的时候他选择了不再谋求连任,却只是说“这样的任期太长了”。
而当胡佛执政之后,市场却猛然之间没了信心。大萧条,就此开始。
对此,《动物精神》中评价道:
信心衰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民族弱点。如果这些词句不是由于夸大地和误导地使用而显得毫无新意的话,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一个危险或一种灾难。不管说的多严重,它都几乎不会夸大一个国家由于缺少信心而给自身造成打击带来的损失。失业人数每周都在增加,因为缺少信心,创办和发展那些本来可以提供就业的企业受到了阻碍。我国失去了更多的外国市场,原因是我国的制造商没有足够信心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而它又是保住国外市场所必须的。信心,信心,更充足的信心,对于提振经济必不可少,而经济部门又是带领我们走出绝望境地的核心——公众的信心能够渗透到经济领域,还能够推动经济部门自身产生崭新的信心。现在,很清楚,信心已经不再只是对良好服务的随意奖赏,它已经成为每个公民朴素的和持久的义务。
1932年,眼看胡佛将败,有人重请柯立芝,他只是淡然予以斥责。1933年初,就在他病逝前不久,他对一位老朋友这样说道:“我感觉我已经配合不上这个时代了。(I feel I am no longer fit in these times)”
这就是奥派的“黑板经济学”——市场是万能的,参与者是理性的。然而黑板=现实吗?这本书就是从货币幻觉、自选选择失业、种族偏见和房地产泡沫等案例打脸理性人假设的。
通用汽车的主席,阿尔福雷德•P•斯隆,在1938年的评论中指出美国经济乏力依然非常明显:
为什么会发生萧条?只是因为,人们担心美国企业的未来,以及将来引导企业的那些规则。换个方式说,我们的困难是政治经济方面的,而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我认为,补救办法只有一个,就一个。我们必须在坚实的基础上重新树立信心,这个基础就是要证明和理解美国经济能够满怀信心前行的目标和办法。万金油只会加重现在的信心短缺。
美国历史上两次最严重的萧条,基本特征都在于经济中信心的变化、追逐利润的意愿强烈到足以危害社会、货币幻觉,以及对于经济中公平问题感受的变化。
这些就是动物精神,在特定时候会触发本能的恐惧和贪婪,从众和偏见,从而让理性市场崩塌的人性本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动物精神》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