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200字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1200字

高中时候遇到过龙应台的文章,那时候知道了:原来龙应台是女的。
直到近日,品读《目送》,才是第一次踏踏实实、认认真真阅读龙应台的。翻过去没几页,脑海里对她的文字已经有了第一个评价——真!整本《目送》,目送孩子慢慢长大独立,目送父母日渐衰弱老去,也有写景,也有写朋友,也有写各种思索⋯⋯她有文采斐然,她也有笔锋犀利,但她的文字整体诚恳、真实。特喜欢她的这些文字:
“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
“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
“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旦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当然,所有官方的、正统的,都是对役民们不主张消极与现实的,统治者们悟到了“希望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枷锁”,所以上面的文字需些转折才能面世: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喜欢龙应台,就是喜欢她这种即使转折,也不至于变质成鸡汤。
也很喜欢她对感情的呈现。就如本书最后几章,每章开头是和父亲或是母亲的对话。再没多着点墨去渲染,但对父母日渐苍老的心疼,却是跃然读者心头!像极了那种很多留白的优秀画作。
深刻见真,平淡归真!其实阅读优秀作品,最不该去得出什么中心思想!那是我们小时候中的毒!阅读最终的目的应该是发现真我吧?所以才讲“触动”。若要非得出个中心思想、立意主旨之类的,那我读到的《目送》,它的中心思想我理解为本段开头这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