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间失格》读后感_3000字

《人间失格》读后感3000字

废话连篇,逻辑混乱,但不吐不快。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文坛大变,很多作家转而写起激发战争欲望的作品来,太宰没有加入他们。战争期间,他反而一改往日的颓丧,开始发表一些幽默、逗人发笑的作品,后都收录在《御伽草纸》里。《御伽草纸》里的故事都是根据日本传统民间故事改编而成的,大抵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差不多。应该说,无论是从太宰遗留下来的少量的照片中,还是从他频频提及自杀、死亡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太宰仿佛总是忧郁颓丧的,但是从《御伽草纸》中,却可以看到一个全然不同的太宰,幽默而又温柔。这本书里收录的《美男子与香烟》一篇也给我这种感觉,读起来十分有意思。

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战败后,那些在战争期间赞美战争的人们又开始鼓吹民主主义,丝毫没有参与了战争的罪恶感。对此,太宰则坚持认为所有人都参与到了战争中,就连在战争期间写故事安抚民众的自己也是有罪的,于是便动笔写了《斜阳》。与《人间失格》相比,我觉得《斜阳》的文学性要更强一些,文字的精准与感情的细腻都让人惊叹,同时也不乏一些金句,例如“我装作老成,人人就传言我老成。我假装是个懒汉,人人就谣传我是懒惰虫。我假装不会写小说,人们就谣传我不会写。我伪装成骗子,人们就说我是个骗子。我充阔,人人以为我是阔佬。我故作冷淡,人人说我是个无情的家伙。然而,当我真的痛苦万分,不由得呻吟时,人人却认为我在无病呻吟。”一句,虽然很多人引用过,但还是觉得写得太震撼了! 卡夫卡曾说“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读这句于我大概就是这种感受。

太宰写《斜阳》是希望读者在读完小说后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罪,每个人都是战争中的罪人。然而,作家的致命点就在于他们的敏感,这是他们的利器也是他们的劫难,从小就缺少家庭关怀的太宰更是如此。在完成《斜阳》的写作后,太宰自己也开始反思年轻时所犯下的罪孽,于是便有了《人间失格》,小说一开始作者便提笔写道“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

小说的主人公叶藏酗酒、吸毒、性关系混乱,生活糜烂,懦弱虚伪,自暴自弃,大概是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最烂的那种人,但我却始终厌恶不起他来,因为你会发现在你还没有批判他之前,他就先批判了自己,贬低了自己,鄙视了自己,嘲讽了自己,甚至这些来得比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还要激烈。这大概也是太宰的高明之处,将自己的阴暗面完全暴露在读者面前的同时又仿佛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伤口撕扯得鲜血淋漓,写作几乎等同于一次残酷的自我解剖。

然而,即使是窥见了他所有的肮脏龌龊,我也仍然觉得他高贵无比。谁都不是上帝,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曾藏有一个叶藏,他懦弱、自私、冷漠、虚伪,可少有人敢站出来坦言自己的阴暗面。我们都不愿意说,但不说并不代表不存在。太宰站出来批判自己,也是在批判我们每个人身上种种的阴暗与不堪,就好像他说所有参与到战争中的日本人都有罪一样。有读者读完《人间失格》后质疑作者的人品,我只觉得十分不公平,作者写作尚没有用上帝视角来审视我们,至少在表面上仅仅将矛头指向了自己,并期待着有些回响而已,我们作为读者又凭什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肆意打量别人呢?突然就想起蒋方舟曾说过的一段话,她说,读者可以选择作者,而作者却不可以选择读者,这是作家的宿命。

写完《人间失格》后,太宰就失踪了,人们再次看到他时,看到的是他的尸体,随之而来的则是漫天的非议与猜测。太宰死后,坂口安吾曾发表过一篇《太宰治殉情考》来澄清,他认为太宰没有自杀的理由,也并不喜欢与之“殉情”的山崎富荣,而太宰在遗书里说自己写不出小说来了,安吾也认为这个理由太过牵强。

但我总觉得,太宰不喜欢山崎富荣是真,他不想死却是假,动笔写《人间失格》的时候他大概就决心去死了。太宰在和美知子结婚后,渐渐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作息规律,家庭温馨。 写《人间失格》的时候,他却又突然回归到早些年的状态,没日没夜地酗酒,寄宿在情人家里,身体状况也很差,甚至到了咳血的程度,妻子都察觉到他仿佛是赌上性命地在写。这一点,在山崎富荣的日记中也有提及“先生说,他做好了成为打破现行道德的弃石的觉悟。”

不管是对待战争的态度还是对人及人性的洞察,太宰都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但在这混乱世间所谓的“格”到底该是怎样,他并没有留给我们答案,或许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我对于道德教科书般的正义或道德什么的毫不关心,但是有些人虽然相互欺骗却又光明磊落、公平而欣愉地生活着,或者似乎从中获得了生存的自信,这实在让我无法理解。人类终究没有教会我读懂其中的妙谛。”表达类似意思的句子在小说中随处可见,主人公叶藏并不是不懂得伪装自己,也很善于去讨得他人欢心,甚至说得上是在这方面得心应手,但他却始终也无法说服自己理所当然地这样去做。一方面,他很清楚自己是个异类,另一方面,他又总是竭尽全力地去融入那个他不理解不认同的世界,这大概也是他最终走向毁灭的根源所在。

叶藏这个人物身上是有着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他没法认同人们相互欺瞒、自私、虚伪还表现得理所应当,没有半分愧意。可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绝无消除的可能的,人与人之间绝对的坦诚也是无法存在的,有人的地方就会形成一个圈子,或者说就是社会,而社会中必然存在着人情世故,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绝无推翻的可能,除非人类能回归到最原始最愚昧的状态。人类本性中自私虚伪的一面无法消除,作者理想的社会也绝无实现的可能,所以直到小说结尾作者也并没能指出他所谓的“格”。

佐藤春夫曾评价太宰“奔放,但是内心软弱的部分过多,自我意识过剩”,算是比较客观的,特别自我意识过剩这点大概也是很多人读不下去《人间失格》的原因。但从另外的角度看,太宰写《人间失格》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并反省自己的“罪”,“格”到底该是怎样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每个人都可以对“格”有自己的理解,但这首先应该是建立在我们对“罪”的反省的基础上的。太宰一生都执着于追求艺术的“真”,他本可以像其他人一样浑浑噩噩地活下去,但他却始终保持着清醒,不肯低下倔强的头,以致最后也将自己逼入了绝境。他要人们明白自身的虚伪、懦弱、自私,却是拿自己开刀,他说自己做好了成为弃石的觉悟,所谓不疯魔不成活,他的清醒与倔强大概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作品之外的太宰,也是备受争议的。他实在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时候我也会忍不住想,那个在结婚誓约书里郑重地写着“结婚、家庭,我认为都需要努力才能维持,需要严肃对待、努力,我没有任何轻浮的意思,即使贫穷,我也一生珍惜”的人待在情人身边的时候心里在想些什么;那个说过“我本想这个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细条纹的麻质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先活到夏天吧”这样的话的人在死去的瞬间所牵挂的又是什么;那个认为“幸福感这种东西,会沉在悲哀的河底,隐隐发光,仿佛砂金一般”的人在生命中的哪些时刻曾切实感受到过幸福。

但总归,斯人已逝,很多问题也许从一开始就没有答案。太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抵正如安吾所说他就是个笨蛋,“但若非他是一个笨蛋,在技艺之道上,他也不可能有所成就了。要在技艺之道上有所成就,就必须成为一个笨蛋才行。”

但若非他是一个笨蛋,我们就不可能读到像《人间失格》这样坦诚的作品,少有人愿意揭自己的疤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间失格》读后感_3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