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刀锋》读后感_1700字

《刀锋》读后感1700字

关于毛姆,之前只读过《人性的枷锁》和《月亮与六便士》,喜欢他的文风,很干净,没有野心,不讲道理,只是像讲故事一样,一路同行耐心的描述他眼中的世界。一直认为没有哪一本书能根本的解决普世问题,也没有哪一本书能让人懂很多道理然后过好生活,真正的好书,好的作家只是纯粹的描述一个事实,不断提醒我们:你看,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荒谬和虚无,并不会因为生活的琐碎而消失。如果我们在特定的时刻,受到启发,无意或者潜移默化的融入自己的体系,那么这就是书的价值所在。书和人一样,在合适的时候遇上,就是缘分。
初读这本书,坦白讲,内心有感动但又不解感动从何而来,感动的是原来世界有这样一道刀锋存在,并且知道越过去之后是怎样一种景色,令人向往。这本书作者描写了大量佛教、心理学、印度的梵等知识,这些我都了解甚少也知道越不过那道“刀锋”,但是就是莫名的感动。
索菲,一个敢爱敢恨,是拉里唯一想要跟她轰轰烈烈爱一场的姑娘,她麻醉、荒诞,但她甩开了名誉、金钱、虚荣等束缚,但她骨子里的浪漫主义让人怜惜,想起了《月亮与六便士》的男主,索菲也是我很也欣赏的一个角色,但是这样癫狂的人生,最后的结局和死因,让人难免心痛不已。
苏珊,一个慎重的情妇,她只是理智的放荡人生,也会被金钱、欲望所困,从来没有把爱情放在心上,不过毛姆还是给了她一个很好的结局。
伊莎贝尔,一个活在世俗里的姑娘,她以为她爱拉里爱到骨子里,但她想要的锦衣玉食拉里给不了,就像她看不到拉里眼里的远方和心里藏着的梦想一样。她想要的是名誉、财富、美貌、奢华的生活,毛姆每当描写伊莎贝尔的时候都意味深长极具讽刺,伊莎贝尔说:“真搞不懂拉里做这些有什么用”,毛姆的回答是:“难道还有什么比懂得怎样生活更实用了吗?”,伊莎贝尔根本没有理解,如果理解了想必会抽他吧,她已经被奢华的生活奴役了,心甘情愿,欢喜无比,但是,名誉、财富、美貌以及健康,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掌控的,他们都太不稳定了,所以当格雷一无所有的时候,她几乎崩溃了,毛姆没有余华那么狠,《活着》根本没有希望,但是他给伊莎贝尔留了希望和转机。
格雷,骨子里是个好人,真诚、善良,他爱伊莎贝尔,他能满足她想要的一切。
艾略特,一个贪恋名誉甘愿成为社交的奴隶,他想让自己成为有钱、有风度、有腔调的绅士,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他的人生在外人看来很风光,一旦有宴会没有邀请他,他会难过的要死,甚至在临死前都要爬起来去参加宴会。在拉里看来,这不是真正的活着,所有的快乐都来源于“名誉”,而名誉这东西也太不稳定了,容易失去控制让人成为欲望的魔鬼。
拉里,主人公,在经历目睹了战友的死亡,决定远赴他乡,寻找内心的答案,究竟有没有上帝到底有没有轮回转世,想搞清楚为什么有邪恶的存在,想知道灵魂是不是不死,还是身体的死亡就是终点。他辗转去了印度寻找象神大师,以及梵的意义,梵是非人非物非因,超越永远与无常、有限与无限,是永恒,无关乎时间,代表真理和自由。在文章最后,毛姆问拉里:回纽约要过怎样的生活。拉里说:平淡处世,凡是随和,慈悲为怀,戒除私心,节制性欲。道家讲到宇宙万物合一,这种合一不是婴儿时期的没有自我意识,而是在有过自我之后,而超越了自我。这样的一个自我,才拥有的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越过了刀锋。
越过刀锋有多难?难到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几个人相信会有这样的刀锋存在。我们都活在刀锋的这一端,哭着,笑着,痛苦着,幸福着,被金钱、物质、欲望奴役着,可怕的是我们满怀希望,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冲出困苦,迈向幸福。而刀锋的另一端,是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极乐状态,这样的刀锋太难越过,难到不可思议,因为它他太超乎常态了,就算你去追逐也未必就能成功,这是一种在所有人眼里不牢靠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这一端挣扎着,带着希望幸福着。
毛姆说他是活在世俗里的人,但是他羡慕拉里,想成为拉里,想必这是他的理想,一直觉得毛姆的的一生很惨,但是当他在晚年最后一本书能写出拉里这样的人生,想必他是幸福的。
我们都是凡人,活在世俗里,短暂的是生命,偏僻的是人在这世界上的一隅容身之地,能顺乎性情,在闹市中寻到一隅一刻安宁,就是一种本事,一种幸福。
朝圣的路上,我在拉里身上看到了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刀锋》读后感_17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