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洛丽塔》读后感_1200字

《洛丽塔》读后感1200字

很久以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从一月读到十月,断断续续,但并没有忘记前后情节。像是一种情结一般,洛丽塔的影子似乎一直环绕在我的底蕴里。在时间里,我不断从身边少女身上看到洛丽塔的影子。她们那种近乎野蛮但是又有灵性的直感,动物版般纯净的眼神,天使般的朦胧和茫然。亨伯特似乎沉浸在梦里,但又不断从梦里脱离出来。他的梦是洛丽塔,他在童年那个少女身上看到了一种奇异的美,而对相似情怀的寻找驱动着他的生命。他像赏画一般看着洛,他纠缠在自身的清醒和自欺欺人中。
但他终究是幸运的,因为美让他的生命像火一样燃烧。他没有被麻木,没有被庸俗摧毁,他甚至不必抱怨世界,尽管这个写着“不要往垃圾桶里丢弃婴儿” 的世界本来就十分混乱。他是个罪犯,是个变态,是个病人,是个诗人,是个浪漫的情人,他忧郁的怀疑着整个世界,把失落当成最漠然的底线而将之直接忽略。与此同时让对美(性感少女)的追求渲染出生命的点点滴滴。这样的爱情应该只是亨伯特对自身生命的一种成全吧,虽然这一点的社会性不值得赞扬。亨最终只能像个吸血鬼一样活在阴暗的古欧,和洛用两种不同的语言隔绝,因此以畸形(独特,因为畸形只是相对大众而言。我不认为这是坏的,或者应该遭到鄙视的)的目光关注世界。
纳博科夫做的好的地方在于,他不曾显现于世界但是一直操纵着世界的每一个细节。他的话像是一副颜色舒缓而丰富的油画,阴郁的题材最终让我记住的是某种黄昏落日一般的公路和一个有着略带嘲讽而漠然,狡狯而圣洁的少女,亨的救赎。他细腻的细节给人一种重新解读世界的幻觉,就像麦卡勒斯在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做的那样。置身事外的作者,不过于断定的描绘。我喜欢的作者大多需要做到这一点。
我很早以前就在思考,文学性的幻觉究竟为何,那些对于爱情,浪漫,孤独的琐思有几分只是一个孤独症患者的妄想。在刚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那一段时间,我曾深深感到交流的无力。在书中,所有人都喜欢对哑巴辛格讲心事,因为他是一个只会聆听,有着一双聪慧的眼睛的男子。可辛格茫然的根本听不懂别人说的话,他不是那么会读唇语的。不仅如此,他深深的依赖着自己对自己的哑巴朋友讲心事,可那个哑巴愚昧而漠然。茨维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了一个女子对一个作家长达数年的深情,在童年对他的偷偷关注中获得动力,与他的外遇中生下孩子,为养孩子卖身(好像是,记不得了),而作家都不记得她是谁。这种情怀延续到了洛丽塔,被用更加细腻而阴阳并用的意向描绘出来。也正是在这些迷惑中,我第一次在生活中反观爱情,而试图打破这种飘渺的眼光,以最温柔的方式来抚摸现实的脉络。这些丝丝缕缕的文字不断像面纱一样缠绕着我的双眼。尽管如此,也正是这些无垠的美感给我一种希望,不让我掉落到憎恨生活,抱怨鸡毛蒜皮的琐碎中。读完这本书让我回忆起自己的信仰,那个一直以来试图用言语追逐的,内心的高原。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洛丽塔》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