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2700字
#历史上的今天#
缺少力量的正义显得软弱,缺少正义的力量必将沦为暴政。引子
历史上的8月2日似乎充满了暴力。
79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39年,爱因斯坦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美国应该开始着手原子弹的研究了。
而就在5年前,1934年的8月2日,希特勒继任德国总理。
当时的德国正处于一战结束的经济大萧条之际,前一领导人兴登堡无力处理极高的失业率和饥饿的民众。而在希特勒从监狱出来之后已收获了极高的民心,之后纳粹民主投票中又收获极高票数,理所应当地被推在了极高的位置。当时兴登堡已无力回天,身体病重,死后希特勒迅速爬到首相的位置。
时间线再往前回拨,1914的今天,在德国、奥地利宣战后,英法俄相继宣战,一战全面爆发。
再往前,1860年,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于青浦大破洋枪队。当时太平军也具备一定的火力水平,其后打败太平天国的湘军、淮军也并非以往刻板印象中拿着大刀长矛去硬刚枪炮,确实是军备不弱的基础上,军队军事素养不足。
再往前,1815年的今天,一位军事素养可称当世第一的奇才,却难逃因战败而终身监禁的命运,这个人就是拿破仑。这一天,普鲁士、奥地利、俄国、英国一致同意,将他放逐到英国属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时间线往前倒两千多年,公元前216年8月2日,康奈战争爆发。和拿破仑同样被称为西方四大名将的汉尼拔,则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辉煌战绩。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8万,骑兵6千,而汉尼拔只有步兵4万,骑兵1万4千。经过12小时的激战,罗马军大败,损失7万余人,而汉尼拔只损失不到6千人,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爱因斯坦的建议与悔恨
就在开篇引用内容的第一个事例,爱因斯坦建议罗斯福开启对原子弹的研发后第三年,1942年6月,曼哈顿计划启动;
但3年后,1945年8月6日,在得知广岛原子弹的消息之后,爱因斯坦不无遗憾地说:
“我现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后悔,后悔当初不该给罗斯福总统写那封信。……我当时是想把原子弹这一罪恶的杀人工具从疯子希特勒手里抢过来。想不到现在又将它送到另一个疯子手里。……我们为什么要将几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作为这个新炸弹的活靶子呢?”
战争中,牺牲少数无辜的生命,换取己方最终的胜利,这类事情一直众说纷纭。
在1940年11月,早在曼哈顿计划启动之前,二战欧洲战场就发生极富争议的考文垂事件:
当时盟军破译了德军的情报密码,随后,盟军凭此截击了很多德军的行动;
在多次行动失败后,德军开始怀疑情报泄露,于是象征性地准备轰炸英国的考文垂;考文垂是英国工业、人口重镇,一旦遭受轰炸,对英国而言必是惨痛的损失。
权衡【提前防备轰炸,减少损失】和【照常运转,以拥有敌军密码的优势泄露】两者的得失后,丘吉尔决定,不对德军的轰炸进行防备;
因此,考文垂民众遭受袭击,死伤惨重,而盟军保持情报优势,后期又获得多次决定性的胜利。
但这件事情,也成了一些人眼中丘吉尔一辈子的污点。
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权衡是个困惑人类已久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讲,还是来说说爱因斯坦对核能科学军事化的悔恨。
当初爱因斯坦建议罗斯福,盟军需要拥有原子核武器的初衷,是因为得知纳粹也在研发核武器;在看到无数犹太人同胞遭受迫害之后,爱因斯坦担心纳粹这样非人道的政权一旦拥有核武器,对人类社会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也许,在他心里,核能用于阻止战争,最正确的使用方式,是打击可能拥有核武器的德国的军事工业和军事力量,尽量避免对无辜百姓的伤害。
即便到了后期,即使纳粹早在原子弹研制成功之前就已经投降,原子弹的研发已经背离对抗纳粹的初衷,但毕竟太平洋战场和东亚战场日军势力仍在,原子弹直接打击,对战争走势、减少盟军伤亡还是很有帮助,爱因斯坦还是很难接受以伤害无辜换来的战争胜利。
关于一战与二战的区别,教科书上通常都会给出一战是帝国主义争夺利益、二战是全人类对抗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之类的结论。
但这“正义”之名的结果中,又包含了让爱因斯坦无比悔恨的残害无辜的结果,这又算什么呢?
因为残害的结果是减少战争牺牲,避免让更多人牺牲,所以终究是值得的,是这样理解的吗?
战争的正义性在哪里?
关于爱因斯坦的期望,支持爱因斯坦反对核武器进一步发展的人,可能会认为,高科技用于军事,本来就是无奈之举,如同防守战争本身就是无奈之举,如果还不加节制,地使用武器,只是通过战争手段达到目的,那不管战争中谁先动手,大家都谈不上正义。
但有的观点认为,这种追求正义的想法,虽然如果能实现,就会是同时成全胜利与道德的最优结果,但操作难度极大,未必是实战中的最佳选择,万一己方因为追求最优解,而延缓了输出的时间,导致对手比自己先下手了呢?
姑且这样定义吧,前者是追求绝对正义,后者是接受有限正义。
最初,其实到现在,如果只说临事决策的话,我也是认同以部分不正义的方式,保全最大利益的手段,无论是考文垂事件还是广岛长崎的原子弹。
最初的认同,是将正义与否,集中到目的、结果之上。
很明显啊,战争这么残酷的事情,除了结果,其它无关的考虑都可能是拖累。
但是,这些都是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而不是一个通用的、针对大多数情况的“理”,充其量就是像各个文明流传下来的那些常常自相矛盾,长者或胜者或有气势者说个够的老话,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人善被人欺”之类。
如果要站在更高的、理性的角度说呢?
暴力是理性选择之一吗?
早期认同牺牲局部的选择时,我并非认为这只是某时某事的具体有利选择,而是浅薄地认为,手段无关正义与否、理性与否,决策所指向的目标,通盘的规划才体现。而暴力并不与理性矛盾,当暴力手段比寄希望于和平解决更有胜算时,暴力才是理性的选择。
但是,如果一件事情发展到非要用暴力手段解决,那是否说明,从一开始发展的时候,人们的规划、决策就缺乏理性的思考,以至于无法达到真正的全局利益最大化?
没有什么战争是理性的
但凡防守为初始目标、消灭大多数人共同敌人为主要目标的战争,似乎都可以冠以“正义”之名;
但是,像前面说的,这都是针对具体事情、具体战争而言的,站在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面前,有什么杀戮是正义的吗?
有人这样总结过战争——“舌头打不开的结,就用牙齿咬吧”。
说到底,所有战争都是因为通过常规手段无法得到完美解决,而必须牺牲部分人已达到目的。那么,又为什么局势会发展到常规手段无法解决呢?
以人口理论中,最常见的马尔萨斯陷阱为例,明知资源有限而欲望无限,为什么还是发展到必须消灭一部分资源竞争者,才可以保证资源的占有?
归根结底,战争过程中的抉择,或许有理性(更确切的,或许说是务实?)的一面;但站在整个文明发展的角度来讲,让形势发展到需要通过暴力来解决,只能说明当时、当事人的理性程度仍是愚昧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世界的凛冬(全集)》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