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4000字
温馨提示:阅读此总结需要8分钟[微笑]
赫拉利怀揣着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写了这本书,通读本书确实能感受到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之情,跟随作者的本意,智人的历史或许不仅能长久地继续下去,而且还能呈现出更健康的样貌。
拉开历史帷幕的是三大重要革命: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而到了大约不过是500年前,“科学革命”可以说是让历史画下句点而另创新局。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可以看出人类也是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
如果说有特别之处,那绝对就是人类可以基于集体想象中来虚构一个个概念与故事,从而编织了一个个历史的大骗局,我们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没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是意图让人依赖谷类维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事,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尽量累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好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我们总会不断听到浪漫主义的神话,告诉我们“那次的经验让我眼界大开,从此整个生活都不一样了”。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该去买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如果觉得少了什么,或是有什么不够舒服的地方,那很可能是该买些什么商品(新车、新衣服、有机食品),或是买点什么服务(清洁工、心理咨询、瑜伽课)。就连每一则电视广告,也都是个小小的虚构故事,告诉你买了什么产品或服务可以让日子更好。
随着知识水平提高,人们开始用数据说话,如果哪个人想打动政府、组织和企业,就必须学会“用数字说话”。而专家也费尽心力,甚至像是“贫穷”、“幸福”和“诚实”这些概念,都能翻译成一个又一个的数字,成了“贫穷线”、“主观幸福感程度”、“信用等级”。而像是物理和工程方面,几乎整个知识领域都快要和人类的口语语言脱节,而由数学符号独挑大梁,这也是造成人们记忆过载的开端。各种“正义”的说法也开始铺天盖地,反映的多半只是人类的想象,而不是生物天生的现实。各种规定男人就该如何、女人就该怎样的法律、规范、权利和义务。
历史真正的方向是从金钱开始,金钱可以说是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这位征服者极端宽宏大量,手段又灵活无比,让人人都成了虔诚狂热的信徒。黄金和白银虽然影响深远,但这时也不能低估刀剑的力量, 一直以来,总有勇猛的战士、狂热的宗教分子、关心政治的人物多次打倒了工于心计的商人,甚至是让整个经济重新洗牌。所以,说到人类终将统一,绝不只是纯粹经济的过程。
各种宗教信仰的出现,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雅利安人,他们理性、美丽、诚信、勤奋,但是最终却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特别是当纳粹的出现,文章指出纳粹并不是反人性。他们之所以同自由人文主义、人权和共产主义站在对立面,反而正是因为他们推崇人性,相信人类有巨大的潜力。他们顺着达尔文演化论的逻辑,认为必须要通过自然选择淘汰不适合的个人,只留下适者,才能让人类继续生存繁殖。
生物学不只告诉我们关于动植物的事,还告诉我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法则,要坚定我们的志向,依照这些法则生存下去、抵抗下去。生命的意义,就是斗争。对抗这些法则,则终必致祸。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虽然从过去到现在已经只剩单行道,但到未来却有无数岔路可走。其中某些路比较宽、比较平坦,路标比较明确,所以也是比较可能的选择。然而,历史有时候就是选了一些完全出人意料的道路。 而历史的铁则就是: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特别要强调的是,那些在当代看来最不可能发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后成真的事。
很多科学家还有一些成功人士都会以史为鉴,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未来的可能性远超过我们的想象。社会的发展,归功于人们发现自己的无知,而科学的进步,并不是人们真心所想,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经费,多半是因为有人认为这些研究有助于达到某些政治、经济或宗教的目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帝国,帝国创造了我们所认识的世界,而且,其中还包含我们用以判断世界的意识形态。其实不论是科学还是帝国,它们能够迅速崛起,背后都还潜藏着一股特别重要的力量:资本主义。要不是因为商人想赚钱,哥伦布就不会抵达美洲,库克船长就不会抵达澳大利亚,阿姆斯特朗也就没办法在月球上跨出他那重要的一小步。
资本的力量催生了信贷资助,信贷资助的新发现带来殖民地,殖民地带来利润,利润建立起信任,信任转化为更多的信贷。经济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信任”,而信任这种东西总是得面对种种的坑蒙拐骗。光靠着市场本身,并无法避免诈欺、窃盗和暴力的行为。这些事得由政治系统下手,立法禁止欺诈,并用警察、法庭和监狱来执行法律。如果国王或政府行事不力,无法做到适当的市场规范,就会失去信任、使信用缩水,而经济也会衰退。
理想状态下的经济政策就是让政治不要干预经济,将税收和政府管制都减到最低,将一切交给市场力量,让其自由发挥。这样一来,正因为民间投资人完全没有政治考虑,他们会将资金投向获利最高的区块,于是带来最高的经济成长。所以,不管对企业家或劳工来说,最好政府就是无为而治。到了今天,资本主义教条最常见也最有影响力的分身就是自由市场主义。如果是对自由市场最死忠的支持者,不仅会认为国家不该出兵影响国际事务,甚至也会批评国内的种种福利政策。他们对政府的建议,会和老庄思想不谋而合:无为而治,什么都别管。在读《特朗普自传》的时候就深深感受到了他在经商时对政府干预的不满。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奴隶贸易,奴隶贸易背后的黑手并不是国家或政府。这项产业完全出于经济,是自由市场依据供需法则所组织及提供资金。民间贩奴公司甚至在阿姆斯特丹、伦敦和巴黎证交所上市,出售股份。一些中产阶级的欧洲人也就是希望有个好机会投资赚钱,就买了这些股票。
>> 我们必须记住,人类的历史从来不是洁白无邪,大西洋奴隶贸易这件事绝非特例。像是孟加拉地区大饥荒,也是出于类似原因:英国东印度公司比较重视的是自己的利润,而不是1000万孟加拉地区人的生命。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的军事行动,后面出钱的也是一群善良的荷兰人,他们爱孩子,会捐钱给慈善事业,也懂得欣赏好音乐和好艺术,但他们就是没感受到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这些地方人民的痛苦。随着现代经济成长,全球各地还有无数的大小罪恶和灾难正在上演。
大西洋奴隶贸易并非出于对非洲人的仇恨,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不是出于对动物的仇恨。这两者背后共同的推手,就是冷漠。这也宣告着农业革命的来临。
而随着工业时代的上演,人们逐渐发现,这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够驾驭并转换符合我们所需的知识。
>> 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伦理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将这两种秩序合二为一。有钱人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投资!”而我们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导原则则是——“购买!”
如果说有个最高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奖颁给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和他一起研发出原子弹的同事。有了核武器之后,超级大国之间如果再开战,无异等于集体自杀。因此,想要武力征服全球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从此人们终于可以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
然而即使这样,人类的快乐空调系统,也是人人设定有所不同。如果说快乐的程度是由1到10分,有些人的生化机制天生开朗,就会允许自己的情绪在6到10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8分附近。像这样的人,就算住在一个冷漠的大城市,碰上金融市场崩溃而丧失了所有积蓄,还被诊断患有糖尿病,还是会相当愉快乐观。也有些人,就是倒霉有着天生阴郁的生化机制,情绪在3到7分之间来回,大约稳定在5分附近。像这样的人,就算得到了密切社群的支持,中了几千万的乐透,健康得可以当奥运选手,还是会相当忧郁悲观。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苦真正的来源不在于感受本身,而是对感受的不断追求。但对于这一切究竟怎么为个人带来快乐或造成痛苦,这是我们对于历史理解的最大空白之处。
在本书的末尾,作者也预言了人类的末日,“就在21世纪曙光乍现之时,情况已经有所改变:智人开始超越了这些界限。自然选择的法则开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设计法则取而代之。”
这本书看完半个月了,也整理了将近一个星期,因为以我现在的水平读起来都很困难,更别提紧靠读完一遍就留下什么回忆了,但是我努力回过头来反复看自己当时的阅读记录,边看边整理,整理之后自己再反复看,终于对文章有了些许理解,如果不这样即时总结,我肯确定我会白白浪费这段珍贵的阅读时光,即使再困难也要总结,这也意味着收获,丰收的季节总是最辛苦的,我们不能插秧之后灌溉、拔草、眼看收割了却怕辛苦,而等到大雪覆盖了稻田才意识的为时已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_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