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3500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500字

【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那年我12岁。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自己趴在一堵黯淡的坍塌的泥墙后面,窥视着那条小巷。旁边是结冰的小溪。我抬起头望见两只红色的风筝,带着长长的蓝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冉冉升起。他们舞动着,飞跃公园边的树林飞跃风车,并排漂浮着,如同一双眼睛注视着旧金山,这个我现在成当成家的城市。突然间哈桑的声音在我脑中响起: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那个兔唇的哈桑,那个追风筝的人。】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回首前尘,主人公阿米尔也意识到在过去的26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条荒芜的小巷。阿米尔本是生活在阿富汗喀布尔的一个富家少爷,性格温顺,喜欢读书、写故事,也是个注定走文艺路线的人。而他的父亲则希望看到儿子爱运动、气场强大,像个真正的男人一样。阿米尔的母亲死于难产,所以他总认为自己的到来夺走了母亲的生命,他觉得父亲也会因此在心里恨他,所以他总认为父亲对自己的爱还没有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多。哈桑,阿米尔的仆人,也是和他一起长大的好兄弟。这个有着浑圆脸庞和兔唇的孩子,在降临人世未满七日时母亲就离开了他,而这种宿命,在大多数阿富汗人看来,简直比死了母亲还要糟糕——因为他的母亲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人们管哈桑叫塌鼻子,因为他的父亲阿里和他的母亲都是哈扎拉人,哈扎拉民族在阿富汗是一个非常受歧视的民族,人们管哈扎拉人叫“吃老鼠的人”“塌鼻子”等。12岁以前,阿米尔和哈桑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童年时光,彼此追逐,两小无猜。就像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尽管两个人从小一起玩耍,有着共同度过的快乐时光,但在阿米尔心里,自己是普什图人,是逊尼派;哈桑是哈扎拉人,是什叶派。这些,都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宗教、家庭、社会,这些从他们出生一刻起就注定要伴随他们一生的标签,也无情而自然地划分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兄弟,可他依然是主人,他依然是仆人。 当时,整个阿富汗社会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强大的民族优越感让阿米尔始终认为哈桑理所应当要为自己服务,而自己也可以毫无愧疚地取笑甚至羞辱哈桑。可在哈桑心里,阿米尔不只是自己的主人,更多地却是自己珍爱一生也愿意守护一生的好朋友。这些,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阿米尔和哈桑是在同一个下午说出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句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而哈桑,却说的是阿米尔。 阿米尔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就像以前,阿米尔总是拿着那些哈桑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来从中获取一种可以说是病态的快感,就跟有些人喜欢折磨昆虫有点相似。不过现在,哈桑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哈米尔。哈桑就是这样,他纯洁得像一张白纸,跟他在一起,你觉得自己永远是个骗子。我想,不仅是阿米尔,就连在生活中的我们,也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较着劲儿当真的人。 多年后,阿米尔也不会忘记,在他们小时候,当地举行了一场25年来规模最大的风筝比赛。哈桑为了帮阿米尔捡到掉落的风筝,他奔跑着的橡胶靴子踢起了阵阵雪花,飞奔到街道的拐角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后。然而也正是为了追到那只风筝,哈桑却要面临人生最大的噩梦,在那个街角的小巷,他被富家纨绔子弟、法西斯主义拥护者阿塞夫强暴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在为哈桑绞痛。那个你愿意为他千千万万遍的人,这时候竟然亲眼看着你被强暴,然后懦弱地逃走。可仔细想想,对于做了在我们看来是错误选择的阿米尔,又有什么错呢?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无法为自己行为负责,且有着鲜明等级观念的孩子。但是哈桑拼死保护着着的那只蓝色风筝、眼睛里一如既往的真诚、以及裤子上的污渍、双腿间的血滴,在那之后都像鬼魂一样跟着阿米尔。“我看着哈桑被强暴”他自说自话,他甚至会渴望有人可以听到他的诉说,以便他可以不再背负着这个谎言度日。可阿米尔也明白,这是个下在他身上的咒语,终其一生,他都要将背负着这个谎言。哈桑忘记了,王子和贫儿不可能是兄弟,高贵的普什图少爷不会为卑贱的哈扎拉仆人做冒险的事。尽管他们亲密无间,一起长大,但在残酷的阶级面前,兄弟情,就像岌岌可危的楼房,一旦出现风雨,就轰然倒塌。只是没想到这风雨,竟是阿米尔自己创造的。为了逃避哈桑,逃避自己的懦弱和罪恶,阿米尔甚至想到给爸爸提出雇佣别的佣人,最后甚至掀起哈桑的毛毯,将他生日收到的新手表和阿富汗尼钞票塞在下面,想要诬陷哈桑然后赶他走。阿米尔的父亲选择原谅哈桑,但哈桑和他的父亲阿里却不想继续待下去,执意要远去。阿里最终没有告诉阿米尔的父亲事情的真相,一如哈桑承认偷窃时没有丝毫的抗辩,我不知道那究竟是为什么。我能够想象,阿里父子两个在那间昏暗的斗室里,抹泪哭泣,哈桑近乎哀切地求他的爸爸,别揭发阿米尔的场景。但我想象不出,是什么样的自制力,才会让阿里也缄口不言。我们年少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这样,以为友谊至上,在对方的笔记本写下我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但是到了最后的时候,一点点误会,就长时间不联系、分道扬镳、不再见面。自己犯下的一点错误,因为那该死的自尊不敢承认,就永远都找不到认错的机会了。如果上天想让你赎罪,你就必须把埋藏心中很久的故事毫无保留地呈现,而真相可能会比你所认为地更加残忍、可笑。1979年苏联入侵喀布尔,整整十年,战争的泥潭让阿富汗深陷贫困,满目疮痍。阿米尔同父亲偷偷乘坐卡车前往相对安全的巴基斯坦逃亡,在白沙瓦度过了半年,随后父子俩移民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的一个二手市场以售卖二手货为生。阿米尔也和一个曾住在喀布尔的将军的女儿——索拉雅结了婚。罪犯往往疲于奔命,总想在一个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开始新生活。受过伤的人也会远走他乡,不愿再回到曾经那个伤心的地方。也许,有一段记忆是被你深深掩埋了的,但是当你再看到和那段记忆有关的人事物时,你还是会想起记忆里想要被刻意抹去的那部分。所以,离开一座城,你未必也忘得了那个人。十几年后的一个电话,才真正让阿米尔得到所谓救赎的机会。阿米尔父亲生前的好朋友拉辛汗身患重病,打电话想让阿米尔回到喀布尔。拉辛汗知道有关阿塞夫、风筝、钱,还有那个指针闪光的手表的事情,他一直都知道。一周之后,不顾战乱,阿米尔选择踏上了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的飞机,找到了拉辛汗。然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些年,哈桑和他的妻儿一直和拉辛汗一起住在阿米尔的家。数年前,哈桑曾同拉辛汗聊天,口中依然叫着阿米尔“少爷”,行动依然不敢越雷池一步,他还问了很多关于阿米尔的问题。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原来他和哈桑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只是父亲把自己分成了两半。一半是有名分的、合法的阿米尔,一半是在暗处的哈桑。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而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到底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承诺,还是刻印在阿米尔心中永远的梦魇。因为童年的不够勇敢,影响了阿米尔的一生。懦弱是他自己认为最真实的自己。他在逃亡时不敢抗争、他在妻子告诉他秘密时不敢吐露心声、在叔叔要求他去救哈桑的孩子时不敢接受...庆幸的是,他最终选择了自我救赎。没能在哈桑生前对他说出口的那句抱歉,就让自己用拯救哈桑孩子的方式来弥补吧。阿米尔回到了曾经美好而如今却如地狱般的家,去寻找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儿时那个欺负哈桑的阿赛夫,却成为塔利班在这里的主事人。更加残酷的是,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依然在阿赛夫的凌虐中生活着。可这次,阿米尔终于走出去了,走到那个当年在暗处躲着不敢直视的对手,走到那个让哈桑父子都经历痛苦的恶魔面前。在阿赛夫面前,深藏在阿米尔内心几十年的煎熬终于迸发了出来。那一刻,阿米尔回想起自己以前嘲笑哈桑、用石榴使劲击打哈桑、欺负哈桑的种种往事。他的体无完肤,让他知道了,自己的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后来,他跌跌撞撞地带着索拉博离开阿塞夫,离开了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将他领养在自己美国的家里。故事的最后,又回到了风筝。正如当年的那场悲剧开始于哈森为阿米尔追到的那只蓝色风筝,而最后的希望也开始于异乡,在美国,阿米尔和索拉博放飞的第一只风筝。就像当年哈桑为阿米尔追风筝一样,最后,阿米尔也为了索拉博,变成了那个追风筝的人。  这个追风筝的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关于这个故事 不知道听的人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如鲠在喉, 因为通过它, 我们会人突然明白了,其实世界上最难以救赎的就是 ,我们对忠诚的伤害 还有背叛。
(摘 上官文露解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