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3500字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3500字

出于母亲对孩子的爱,出于母亲对于自己孩子已长大已独立导致之间距离感的极度不适,出于对爱的深层次理解“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MM决定以书信的方式与安共同写一个专栏,并透过这个方式,期许着可以进去到儿子安,一个十八岁人的世界。其实现实生活中,MM和儿子安的这种关系的变化无处不在,很多父母和子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但是MM为了不要掉进此种僵局,开始放空自己,开始认真研究起来,他们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使之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出现了对比与碰撞,并使各自的生活本可能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出现了转机——MM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印象中的龙应台,好强,犀利,批判,针砭时事,可谓是无所畏惧,但在此书中却一改这类笔调,以温柔细腻的笔触通过36封电子书信,描写生活中的小细节,情感深邃,令人感动。这30多封书信并非普通的书信问候,或是直述表达母亲有多爱她的孩子,或是为了孩子做出了多大的奉献,而是通过对平日生活,如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及文化的见解,展现母子俩不同的三观及隔阂。书信中涉及到的话题也很是广泛,伦理道德,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各类矛盾及冲突,不禁惊叹安的十八岁思考的问题都已经是非常深刻了。

可能在十八岁时候的我阅读此书并不会有太多感受,仅是惊叹和些许的感动而已,但现在这个年纪的我却在内心深处与此书的许多描述及看法产生了共鸣,同时安的一些疑惑也是当下我的疑惑,安的某些愤慨也是当下我的愤慨,安对生活中的某些感悟也是当下我的感悟,而最为感动的是安所有的心情和感受都有一位感同身受的母亲,母亲的感同身受并非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同身受,而是一种对于不同的两代人,不同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包容。真的很羡慕母子俩这种“打开天窗说亮话”的关系,母亲主动去了解孩子这一代的世界,同时孩子也愿意耐着性子去认识母亲这一代~我想,如果MM和安之间的对话总是以MM的强势,咄咄逼人及总是以长者自居的态度对待的话,这36封书信恐怕在最初的几封就已经戛然而止了吧,然后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也可能是沉默的大多数,变成普遍的大多数母子关系——最熟悉的陌生人。

读的过程中,深深地体味到了孩子与母亲之间互动时的感动与生动,这也应证MM开篇时提到的“彼此人生哲学的差异”。此书处处都有感动与回味,但印象深刻之处有5处。

第17封信(你是哪国人?)中MM针对家的描述,对父母及孩子意义的描述“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这些真切的描述都暗含着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以及对他们长大后小心翼翼的爱和无奈。而其实家及家人对于长大后的我们,不管外出工作多少年,不管最终定居在哪儿,我们似乎仍会将自己开始记事时生活的地方视为自己的家,自己的根,不仅仅是有牵挂的人,还有熟悉的气味熟悉的土地,还有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满满的回忆,同时它也是我们的信念,我们的支撑,我们的力量的源泉~对于家及家乡那片热土的描写中,我觉着费老的《乡土中国》分析得最透彻。

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MM回应了安关于是否能清楚地接受自己可能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的事实无不透露着MM的睿智豁达和开明。对于平庸,MM给出的回答是“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如果我们不是在跟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心灵安适之所在,那么连“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了。“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可能作为子女的我们确实希望自己有出息金钱名声,然后如何去孝敬父母,其实绝大多数的父母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真正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这样他们才会安心才能幸福。

第29封信(第二颗眼泪)中对于Kitsch的引用“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经说,Kitsch就是紧紧抓住一个假的感觉,把真的感觉稀释掉。昆德拉的说法更绝:Kitsch让两颗眼泪快速出场。第一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第二颗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被感动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跟全人类一起被感动,尤其棒!使Kitsch成为Kitsch的,是那第二颗眼泪。”父母的眼泪应该是第一颗,不娇柔不做作,生动形象。

第31封信(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中读者致MM的信中表达的痛苦迷茫,不知所措,压力,失望,自己的卑微,人生的决定及方向,都是当下所有人都面临的问题,其中最记忆犹新的是MM对于一个读者关于自认为平庸的答复“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让自己站在哪一条跑道上。如果你决定做那清晨散步的人,怎么会有“平庸”的问题呢?会不会你的气定神闲,你的温和内敛,你的沉静谦逊,反而就是你最“杰出”的人格特质呢?”字字句句都彰显出MM对生活对人生的彻悟。

第35封信(独立宣言)中安对MM的独立宣言“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看到此处时,我被震撼到了,一是被安对母亲说话时的态度及话语,这在传统文化之下的中国是很难被允许的,虽然我们平时也会因为某些意见的不和与父母产生摩擦引发小的冲突及争吵,但是如此的回应,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之下,很大可能带来的是“啪”的一个耳光被打在脸上;二是对在如此开明的家庭教育之下,竟还存在如此激烈的独立宣言,很是震撼。回到现实中,传统下的中国父母真的是很疼爱很疼爱自己的子女,对于子女细致体贴入微,大到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交什么样的朋友,处什么样的对象,小到穿着发型,私人物品的摆放,子女的任何行动及决策都得在他们的管辖及审批之下,于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选择都是错的,都可能被认为不孝的,其实我们都知道父母很爱很爱自己,而且我们也很爱很爱他们,但是在他们的爱里很多时候却没有自由和犯错的空间,没有尊重,孝也被很多父母用来对子女爱的捆绑的说辞。但是MM没有这样,虽然安的话语很是另她受伤,很错愕,但她还是愿意在这样失落的时候反思自己,并与孩子坦诚布公地交流,真的很欣赏。

读完后,我也会忍不住回顾自己和父母生活的种种,其实还是挺感激的,感激他们在很多的选择上,决定上没有操控我,并没有像独生子女那样宠溺我,而且很多时候是作为朋友的和我沟通,并会把自己纳入到家庭成员的一份,一起商量家庭内的一些选择与决策,也会有也要促在一块儿分享各自的烦恼和小秘密。虽然现在因为当下急迫的问题和他们在很多方面也是不断地冲突,争吵,以这种最激烈的方式沟通,但是最起码有沟通,最起码好过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回忆中自己和母亲也会有过这种书信往来,只是不及安和母亲这么深入,这么长~记得初中因为自己的任性惹得妈妈伤心难过后,竟也写信给妈妈和她分享自己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以及内心的想法,并告诉她自己有多爱她,虽然现在已经不知信的去向,但妈妈看完信后的反应及后来我们对话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现在的我还没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但安和MM之间的书信交流带来的感悟算是提前给自己上了一课~~当代父母忽视子女独立人格的培养,总是喜欢在一切大事小事上干涉子女的选择与决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只能给孩子以爱,却不能代替孩子思想以及独立人格的形成,而且这个爱让人自然不抵触,是爱但不是捆绑~~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