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2700字
1⃣️读书笔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恋爱时,仿佛全世界都在爱情之外,纯纯的爱,没有累赘与顾虑。由爱出发,结为夫妻,生出亲情。亲情是对爱情的转化,更是一种温馨,但是亲情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的琐碎破坏了爱情最初的单纯,虽然不再是那块玲珑剔透的冰块,但化作略有杂质的翡翠,也是很美的。
我们会不会像风中转蓬一样,各自滚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喜欢(不)相信这一节️
(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谆谆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旦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可是这个家,会怎样呢?
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沓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因为失去了这一切,所以难民家庭那做父母的,就把所有的希望,孤注一掷地投在下一代的教育上头。他们仿佛发现了,只有教育,是一条垂到井底的绳,下面的人可以攀着绳子爬出井来。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吧。
也许,她心中压了一辈子的灵魂的不安突然都在蠢动?️不安感人人都有吧,这样说来,我可能就不会觉得那么孤独了。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时间”却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
有时候,时代太残酷了,你闭上眼,不忍注视。
2⃣️读书感悟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或平坦或曲折的过程,家人是最重要的陪伴。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父母多一些理解,孩子多一些陪伴,孩子少一点叛逆。作为子女,真的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父母,虽然为一些事情而感到厌烦,但父母是生你之人,给你人生道路奠定基础的人,或许有的父母为人确实令人气愤,但,对于子女,他们心中终究是有爱的。千万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本书,并非只有当了父母的人才适合看,作为青年人,读这本书是很必要的一个选择,从父母的视角看自己,看长辈,从而知道该如何珍爱父母。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别让父母的背影那么暗淡好吗️
作者不愧是有大学识之人,通古今,文笔好,思想深刻。关于生死,作者从情感角度给予说明,核心是慈悲。但从所谓的科学的角度,关于生死,依旧是令人感到惶恐不安的话题。对于生死,或许要用一生的经历才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目送: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读后感_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