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1600字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话题,一谈到“死”,无论我们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比较忌讳,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都希望与自己无关,但这是客观事实,是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无人可以逃脱——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每个人都在不断老去直至生命的结束,那么生命如何结束这是一个巨大的课题。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优秀的外科医生 ,也是一位对生命具有悲悯情怀及人道精神的作家,传递的是美国老人及绝症病人如何善终的问题。所谓“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这个理念值得我国医务人员、非医务人员及国家政策决策者深读与深思 。我们国家正在进入老龄化状态,关于传统的“养老送终”问题已严峻地摆在面前。它涉及到医学,尤其临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美国老年人从以居家养老、子女照顾为主到以社会化养老为主,与工业化、少子化、经济发展程度、现代化水平息息相关。正在进入相似状态的中国,传统养老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而社会的准备、政策的配套、人们的心理都还处于社会化养老的准备阶段。美国老人的社会化养老已经相当成熟、成体系了,可以为起步阶段的中国养老事业提供极有价值的借鉴。这不是肤浅层面上的崇洋媚外,是科学发展、文化提高、实事求是的学习,只有提高了我们的认知高度与广度,我们的晚期病人和衰弱老人才不会成为无效治疗、过度治疗和精神心理照顾缺失的牺牲品。
另外,透过作者文中提供的一个个鲜活又悲惨的重症临终病例,让我们看到美国老年人普遍享有比较体面、舒适的老年生活,其养老机构也很人性化与个性化,美国医生与病人的互动过程中不只关注疾病治疗,同时兼顾病人的心理需求与情感需求,尤其美国亲人对病人的照顾情景纠正了我多年来对传说中美国“人情冷漠”的认知偏差 ,他们的亲情关系充分体现了爱与尊重,既不越俎代庖,也能感同身受、充分尊重病人,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与智慧的深爱。所以美国老年人及绝症病人受到良好的善终服务,死的安宁与安详。
在此,我想到了中国医患关系的紧张现状,当然涉及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患者对现代医学的有限认知致过高期望及不良的医患沟通关系密切。记得美国早年一位医生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一名医生从医一生,也是一名病人经历了疾病到死亡的感概。反映了医学的局限性。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迅猛发展,现代医学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成就,但是我们也要客观意识到,绝大多数的疾病还是不能治愈的。现代医学的仍然摆脱不了其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在疾病面前人力有时显得很渺小,作为患者若能认识到这点很重要,但良好而智慧的医患沟通更重要,关于这点美国的医患沟通模式给我们以启迪。作者批评的两种沟通模式,一种是“家长型”模式——医生拥有全部的权威,做治疗决定,病人是医生决定的被动接受者;另一种是“资讯型”模式——医生负责提供全部的信息与可能出现的状况,病人及家属负责做决定,但他们常常很茫然,很难作出正确的决定。这两种沟通模式正是我国当下绝大多数医生跟患者的沟通方式,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下面看看作者推崇的“解释型”医患关系——医生和病人共同做治疗决定,为此,医生要充分了解病人的治疗目标、生命愿望,然后努力帮助病人实现。这种医患关系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目标和愿望为中心,需要医生充分了解病人,提现了医患一家人的良好关系,可温暖弥合信息不对等的医患关系。现在我国好多医生已认识到并在践行这个模式,这也是现代医学进步的重要一环,若是我们的医患关系都能在这个层面上运行的话,会大大缓解医患紧张局面的。
总之,医学之美在于思维之花的绽放,从技术之思到哲理之思。但无论一个人有过多少见识,都无法预测自然。本书作者的思考与观察使读者可能成为更明智的病人或病人家属,有可能老得更舒服,死得更安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