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纱》读后感1800字
这结束有点像弹着琴突然琴弦崩了一样️
故事讲的是女主角凯蒂生活在一个不错的家庭里,但她的家庭是女强男弱,她的母亲竭尽全力帮她爸爸获得名利,同时也希望她能够嫁一个富贵人家。于是她从小就接受了这种思想,在舞会上接触各种各样的富贵公子,但却因为眼光太高一直也没嫁出去。原本被母亲忽略的、长相远不如凯蒂的多丽丝——她的妹妹,却意外地嫁给了一个男爵,并且就要赶在姐姐之前结婚了。凯蒂为了不想在妹妹之后结婚,于是草草地答应了当时她的一个追求者,沃尔特,一个细菌学家。其实她一直都瞧不起沃尔特,但她还是跟着沃尔特到了香港,并通过沃尔特结识了当时殖民地里颇有声望的查理·汤森。查理身材和长相都不错,人也很幽默,于是她和查理就开始了一段地下情。但在一次偷情的时候却被沃尔特抓包了,于是凯蒂打算开诚布公和沃尔特摊牌,最好能够顺便离婚然后顺理成章和查理结婚。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以为这里的套路和《失乐园》一样一样的,但是谁料到,沃尔特提出要去当时霍乱严重的一个小镇子去支援,凯蒂以为他要自杀,谁知道沃尔特说要带上她。如果要问我这本小说我最喜欢的情节,那一定是这里了,简直是神展开啊谁能料到啊要带着老婆一起自杀哈哈哈哈哈哈哈。结果凯蒂当然是不愿意啊,所以沃尔特就提出方案说如果查理的老婆也同意和他离婚并且他们能马上结婚的话,就可以和平分手并且不带她走了。那不用想都知道啊,查理只不过当凯蒂是一个玩伴而已,根本就没认真谈,他可爱自己的老婆了哼╮(╯▽╰)╭
于是凯蒂一气之下就跟沃尔特去了湄潭府,那个霍乱病毒满天飞的地方。有一天她跟着沃尔特的朋友沃丁顿去了一个修道院,然后触发了她很多的感触,于是她决定在修道院帮忙照看那里的孩子和病人。她在那里忘掉了查理,找回了元气,重新充满了活力。但是好景不长,沃尔特在研究病菌的时候拿自己实验然后染上了霍乱,去世了,此时凯蒂怀上了孩子,但不知道是谁的。
再后来,凯蒂坐船回到了香港,不久又得知自己的母亲病重将死,于是她马上又回家了。回去之后她的母亲已经死了,妹妹生下了一个男爵的继承人,而她还发现其实父亲一直都在母亲的控制下生活着,从来都没有认真爱过她……最后她决定要把孩子生下来,教会他如何独立,如何去爱。
唉这个结尾让我尴尬症都要犯了,感觉没看到我想看的东西。但是开头很棒很吸引人,一男一女偷情的时候门把手转动了,简直浮想联翩⁄(⁄ ⁄ ⁄ω⁄ ⁄ ⁄)⁄。前面的情节也很精彩,尤其是沃尔特带上老婆去湄潭府那个神转折,简直一本满足!后面的篇幅主要是写凯蒂在湄潭府努力改造自我,学会去爱人,还顺便感悟“道”的故事。情节我给三颗星,感觉感染力还不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不动声色的讽刺确实是可以称作力透纸背了。
但是毛姆的细节描写做得特别特别的精细,这是《面纱》给我的最深感受。无论是环境的描写也好还是人物的,都做得特别到位。比方说写修道院那里的孩子,“她们的头发又硬又黑,黄色的圆脸上瞪着刺李子一般乌黑的眼珠,一个个穿着丑陋的制服”。还有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分别是对查理的描写以及沃丁顿家里那个满族公主的描写,特别有味道的。
常规地,我还是要解释下这个题目,“面纱”,但我更喜欢不翻译的“The printed veil”,灵感来自雪莱的十四行诗:
莫去掀起那描画的面纱
那芸芸众生
称之为生活
很妙啊不是么。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以前写作文也会说到什么戴着面具生活啊之类的,只不过毛姆更诗意一点说戴着的是面纱而已。凯蒂戴着面纱,她揭去面纱看到的是广袤的人生。查理戴着面纱,揭开他的面纱看到的是一个自私卑鄙的小人。面纱隔断的不仅是别人看你的视线,还有你自己的视线。如果要我写这样的小说,我的题目可能会叫做“Make up”(´・ω・`)毕竟现在的人更多是带妆的而不是戴着“面纱”的哈哈哈哈哈哈哈。
更妙的还有沃尔特那句遗言,“死的那个是狗”,看完书我是不懂这是啥意思的,看了译后记才知道,节选自哥德史密斯的《The Elegy on the Death of a Mad Dog》,颇有深意,译后记里面都说得挺好的。
最后还是得提一下,可能是受到深深扎根于我内心的“女主必婊”定理,我觉得这本书的女主还是属于比较不讨喜的那种,你想吧,如此聪明有学问、对待自己妻子又十分温柔、长得还不错的沃尔特都不喜欢而去喜欢头脑简单的查理……唉那你不要你老公就转让给我呗∠( ᐛ 」∠)_看到有评论说,此书是推荐的女性读物,女不女性我就不知道了,但是里面有句话说得挺好:“只有一种办法赢得人心,就是成为人们会去爱的人。”共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面纱》读后感_1800字